精選影片

「維港夜色 母港首航」

《花好月圓》 黃貽鈞曲 彭修文編曲

 

《太平山下不夜城》(選自《四季》:夏之夜) 彭修文曲 

 

《送我一枝玫瑰花》新疆民歌 黎錦光編曲 黃曉飛改編 

 

《將軍令》(《男兒當自強》,電影《黃飛鴻》配樂) 古曲 潘耀田編曲 

 

《彩雲追月》 任光曲 羅偉倫編曲 

 

《春頌》 伍敬彬曲 

 

維港夜色母港首航 

10/3/2023 

名勝世界壹號直昇機坪 

指揮:閻惠昌

閻惠昌與香港中樂團2023

2023櫻花盛開,樂團於8天內走過日本4個縣城(東京、札幌、兵庫縣、愛知縣),於多個星級音樂廳演出4場「閻惠昌與香港中樂團2023」音樂會!

 

 

31/3/2023   東京歌劇城音樂廳

2/4/2023     札幌音樂廳Kitara主廳

4/4/2023     兵庫縣立藝術文化中心主廳

6/4/2023     愛知藝術文化中心 愛知縣藝術劇場音樂廳

湖北武漢香港周 —「琴台.江城.水之聲」音樂會

香港中樂團由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親自指揮,為武漢觀眾演繹5首精彩作品。音樂會以香港作曲家伍敬彬的《春頌》作開篇,緊接彭修文大師的套曲《十二月》,呈現四時運行、生生不息的景象。當代著名作曲家郭文景的《滇西土風三首》,描寫雲南各族風土人情,沈穏質樸到豪放粗獷,兼而有之。琵琶首席張瑩演奏趙季平的《第二琵琶協奏曲》,凝煉的音樂線條、蘇州評彈的音韻躍然而出。壓軸《水之聲》以古琴演奏呼應琴台,在武漢的大江大湖上,展示水的壯闊力量。

 

《春頌》     伍敬彬曲

 

套曲《十二月》(選段)     彭修文曲

 

《滇西土風三首》     郭文景曲

 

《第二琵琶協奏曲》     趙季平曲

琵琶:張瑩

 

交響音畫《水之聲》     閻惠昌曲

古琴:安悅

 

「琴台.江城.水之聲」音樂會

17-18/2/2023

武漢琴台音樂廳室內樂廳

指揮:閻惠昌

琵琶:張瑩

《百子櫃》
伍卓賢

百子櫃內藏有多種中國藥材,各有藥性,以不同配搭發揮出多種功效。猶如一個現代中樂團裡包涵中國古今東西南北樂器,各有千秋,互相輝映交織出色彩萬千。這首樂曲由樂隊配合「一舖清唱」旁白,為觀眾介紹現代中樂團裡的各種樂器和組合。樂曲當中更隱藏了一些經典中樂作品的變奏,藉此回顧多年中樂發展歷程,更向前人的努力致敬。

 

 

中藥還需中樂醫? 

8-9/5/2015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華嚴十地」

《華嚴經》,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

 

因為經中的妙法像天空一樣寬闊無邊,只有圓滿的佛陀能夠完全證悟,所以叫「大方廣」。

 

而「華嚴」這個名字,則形容佛陀在過去當菩薩時,所修的一切善行,在成佛的時候,化作百千萬朶芳芳的群花,散佈在佛陀周圍,莊嚴著佛陀。

 

菩薩修行十地,即大乘佛教菩薩修行依次而進的十個階位。《華嚴經.十地品》是對菩薩修行十地階位的詳細敍述,因此對大乘佛教修行者有著重要影響。菩薩十地依次為「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為相應華嚴十地,是次演出特意從王宗賢作品《少林》中挑選適合的樂曲,並由多位作曲家編曲。樂曲整體以雄偉的敲擊樂為基礎,並採用西式旋律及和弦,配上中式樂器,演奏出猶如心跳般的音樂脈動,平靜安寧,莊嚴肅穆。

 

1. 歡喜地

2. 離垢地

3. 發光地

4. 焰慧地

5. 難勝地

6. 現前地

7. 遠行地

8. 不動地

9. 善慧地

10. 法雲地

 

「一念一花」5G 4K直播音樂會

慈山寺 x 香港中樂團 x 3香港

13/11/2021

慈山寺

指揮:閻惠昌

《大龍鳳》
伍敬彬

【燈棚龍鳳起祥氤,萬紫千紅天下春】

 

80盞年燈高掛,映照80位音樂家與兩獅薈萃,俯瞰著由編鐘、絳州大鼓及32種吹彈拉打樂器砌成的龍騰虎躑之勢。《大龍鳳》旋律以粵音朗讀不同賀年句的音調而譜寫成,當中隱含著不少賀年名曲,儼如張貼著一幅幅有聲有畫的音樂揮春。

 

導演:張傑邦

 

作曲、監製:伍敬彬

 

備註 1:編鐘乃青銅製禮器,鮮露於鏡頭前,興於周而盛於春秋戰國至秦漢,古時是皇帝祭天等儀式才奏的敲擊樂器。畫面中的編鐘全套26件52音,重約1.6噸,乃香港中樂團根據1978年湖北省出土的曾侯乙編鐘為藍本訂製的複製品。

 

備註 2:畫面中的建鼓為香港中樂團特別訂製的山西絳州大鼓,直徑 1.3米,深度1米,鼓皮、鼓身特別堅硬,聲音低實。

 

備註 3:畫面所有胡琴全用上香港中樂團研發的環保胡琴。

「九千年的邂逅」

土耳其位於歐、亞、北非、中東交界的心臟地帶,千年以來均為各地商貿物流的重要樞紐。「絲路樂行」系列首站將聚焦此東西文明的窗口,骨龠演奏家、理論家暨國家一級演奏員劉正國,將從中國賈湖新石器遺址,帶來九千年前的骨龠古風。樂團更邀請了波斯及土耳其傳統作曲家古斯.愛簡拿 (Kudsi Erguner) 及其室內樂小組,還有國際樂壇首屈一指的現代派笙演奏家吳巍,共同展現各地民族音樂的魅力。

 

 

九千年前中國賈湖新石器遺址出土的骨龠仿古現聲:

七孔骨龠(1986 年第一批出土)示範

二孔骨龠(2001 年第二批出土)示範             

 

六孔骨龠(1986年第一批出土)   《原始狩獵圖》        錢兆熹曲 

骨龠:劉正國

小笛:朱文昌

 

雙筒吹律        《梅花三弄》            許翔威編曲 (香港中樂團委編/首演)

雙筒:劉正國

笙:魏慎甫

 

《土耳其傳統樂隊小組音樂》 

一、「Mahur」木卡姆前奏曲

二、「Huseyni」木卡姆前奏曲

三、「Acem Aşiran」木卡姆前奏曲

演出:古斯.愛簡拿樂團

 

土耳其傳統樂器與樂隊        《中土情緣—由草原到皇宮》        古斯.愛簡拿、周熙杰曲 (香港中樂團委作/世界首演)

第一部分:成吉思汗.東西之旅

第二部分:期望行旅

第三部分:銀樹泉

第四部分:魅力行旅

第五部分:給後世的回憶

 

笙與中樂團幻想曲    《絲綢之路—馬可波羅之旅》        恩約特.施耐德曲 (香港中樂團委作/世界首演)

一、往撒馬爾罕的路/回顧一:馬可波羅的夢

二、在帕米爾高原冒險/回顧二 

三、橫過塔克拉馬干沙漠/回顧三 

四、來自蒙古的征服者忽必烈汗/回顧四 

五、美麗的杭州/回顧五

六、道別與終曲

笙:吳巍

 

骨龠、土耳其傳統樂器與樂隊        《邂逅》        陳明志曲   (香港中樂團委作 / 世界首演)

第一樂段:遠古的迴響

第二樂段:青花瓷巧遇藍眼睛

第三樂段:我心在旋轉

第四樂段:中國婷.土耳球

骨龠:劉正國

笛子:孫永志

土耳其傳統樂器:古斯.愛簡拿樂團

 

 

九千年的邂逅

22/2/2019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骨龠、雙筒:劉正國

笙:吳巍

演出:古斯.愛簡拿樂團

納伊笛/團長:古斯.愛簡拿

土耳其拉弦琴:尼瓦.奧茲簡

卡農琴:哈坎.管格什

彈撥爾:穆拉特.艾德米爾 

烏德琴:楊尼斯.高蒂斯

拉弦彈撥爾:米高利斯.高里瓦斯 

敲擊:法拉天.約金

 

香港電台製作

中樂百首精選

民族管弦樂 《弦上秧歌》
王丹紅

在中國北方廣袤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秧歌這種火熱、粗獷的民間藝術形式。生活在那裡的人們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就要扭起那讓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割捨的秧歌。秧歌是他們生活的縮影,是他們苦中作樂的寄託。只有在那一時刻,一切苦難都已化解,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慄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

 

2012中山市元宵音樂會  

6/2/2012

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大劇場

指揮:閻惠昌

紅樓夢組曲
王立平

樂曲原是為電視劇《紅樓夢》一劇的配樂。改編成組曲時,作曲家精選了幾段於故事較為精采的情節為背景,以特色的音樂情緒,揭開這每每動人的故事情節。作曲者在改編時,並無用大型樂隊的較濃厚配器力度來宣張,而是維持了那種清清淡淡的情調,在表現熱鬧的節日及喜慶場面時,也用傳統的手法勾畫,而不失紅火的民間音樂的氣氛。樂曲配以名著《紅樓夢》的故事,細緻入微,亦顯古樸典雅的格調。

 

組曲共有八段:一、嘆紅樓;二、晴雯曲;三、大出殯;四、劉姥姥;五、寶黛情;六、上元節;七、分骨肉;八、葬花吟。

 

一、嘆紅樓

旋律由小調式的情調寫成,抒情富歌唱性,悲情的情緒中著重無奈和悲涼的感嘆。聲部清晰地描繪,情傷而不淒慘,情濃而不失雅,奏出原著中的千頭感觸,淡淡之中真情切切。

 

二、晴雯曲

抒情優美的旋律,只用極為清淡的配器,這種清淡的色彩,突出了年青侍女的麗質和純情。

 

三、大出殯

西洋人做哀樂,大多凝重肅穆、速度緩慢,音樂多少還有些內歛、含蓄。中國民間傳統,之於出殯這件事,卻極盡大吹大擂之能事,所謂「紅白喜事」也!這段音樂是表現秦可卿出殯之日,寧國府隊伍浩浩蕩蕩,聲管齊鳴、鑼鼓喧天,情緒可用「熱烈」二字來形容。

— 岱弘

四、劉姥姥

音樂以精煉的配器表現形式展開,領奏的音調用大三弦獨特的音色擔綱,突出了那種故事情節中滑稽,風趣的氣氛,特別是小堂鑼呼應三弦的滑音演奏、渲染了幽默的情緒。

 

五、寶黛情

賈寶玉與林黛玉之情,豈能用一個「愛」字說得清楚!曹公雪芹窮盡筆墨、洋洋灑灑,留下《紅樓》經典巨著,遂引來後世「紅學」研究,風起雲湧。王立平大師僅在音樂宮商之間,以二胡之細膩纏綿、笙鐘之和鳴呼應,把寶黛二人性靈之交通勾劃出來。音樂之淒美,妙不可言!

— 岱弘

 

六、上元節

上元節是中國人最喜愛的節日之一。新年開始,萬物更新,一切都是勃發的生機,一切都是洋洋的喜氣,樂曲前部用打擊樂器和吹管樂器演奏,之後,樂隊從熱烈的氣氛中起來。

 

七、分骨肉

樂曲配器還以傳統的輕描淡寫為體,笙的輕靈,加上彈撥樂的傾訴,弦樂也加入誦唱,骨肉之情全都凝集在音樂的滾湧之中。

 

八、葬花吟

「葬花吟」是小說《紅樓夢》中最傷情的一節。女主角將萬般的感傷巧妙地寓意在「葬花」心思裡,這種詩情畫意式的表達方法,讓人們在嘆息落花消殘的同時,強烈地感染人生失落短暫之傷悲。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作,並於 1988 年 6 月 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香港中樂團六月音樂會」作首演,客席指揮閻惠昌。

** 本首樂曲使用之特色樂器:板胡(魏冠華)  

 

 

花木蘭與穆桂英

7-8/5/2021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敲擊樂協奏曲 龍騰虎躍
李民雄

樂曲以浙東鑼鼓《龍頭龍尾》的音調變化發展而成,氣勢磅礡、情緒熾熱,並富於濃郁的民族風格。作者以獨特的構思,巧妙地利用不同鼓的相異音色和節奏的多樣組合,並加之群鼓表演的多層次立體效果,拓展了鼓樂合奏的新形式。其中領奏和合奏的段落交替烘托,渲染出氣勢壯闊的場面。

 

樂曲最後部分,主題旋律和鼓聲交相鳴奏,震撼人心,表現了人們如龍騰虎躍、奮勇果敢的氣勢。

 

 

 

香港鼓樂節暨香港中樂團廿七樂季揭幕音樂會

19-20/9/2003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領奏:李民雄、閻學敏

長生殿 

根據原崑劇唱腔金復載作曲改編  

演述者:張軍

 

 

第一樂章:憶盛唐

《端正好》

是寡人昧了她誓言深,負了她恩情廣。

生拆開比翼鸞鳳。

說甚麼生生世世無拋漾,

早不道半路裡遭魔障!

 

 

第二樂章:安史亂

《叨叨令》

不催他車兒馬兒一謎價延延挨挨的望!

硬執著言兒語兒一會裡喧喧騰騰的謗,

更排些戈兒戟兒一哄中重重疊疊的上,

生逼個身兒命兒一霎時驚驚惶惶的喪!

兀的不痛煞人也麼哥!

兀的不苦煞人也麼哥!

閃得俺形兒影兒這一個孤孤淒淒的樣!

 

《脫布衫》

羞煞咱俺面悲傷,

救不得月貌花龐!

是寡人全無主張,

不合呵,將他輕放!

 

 

第三樂章:霓裳曲

《泣顏回》

攜手向花間,暫把幽懷同散。

涼生亭下,風荷映水翩翻。

愛桐陰靜悄,碧沉沉並繞回廊看。

戀香巢秋燕依人,睡銀塘鴛鴦蘸眼。

 

《小梁州》

我當時若肯將身去抵擋,

未必她直犯君王。

縱然犯了又何妨?

泉台上,倒博得永成雙!

 

 

第四樂章:馬嵬坡

《幺篇》

我如今獨自雖無恙,

問餘生有甚風光?

只落得淚萬行,愁千狀,

人間天上,此恨怎能償?!

 

 

第五樂章:終生哀

《泣顏回》

花繁濃豔想容顏,雲想衣裳光璨。

新妝誰似?可憐飛燕嬌懶!

名花國色笑微微,常得君王看。

向春風解釋春愁,沉香亭同倚欄杆。

 

 

《朝天子》

 

《尾聲》

出新祠淚未收,

轉行宮痛怎忘?

對殘霞落日空凝望。

妃子!寡人今夜呵……!

把哭不盡的衷情和你夢兒裡再細講!

 

 

 

牡丹亭.長生殿 — 崑曲與中樂的跨界交響

13/7/2018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演述者:張軍

曲笛、箏雙協奏曲 牡丹亭
顧冠仁

該曲為2004年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樂曲根據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劇本《牡丹亭》的主要劇情而創作,全曲分四個部份:

 

一、入夢:姹紫嫣紅,夢中歡忭。

二、驚夢:夢境難留,春情難遣。

三、尋夢:尋覓夢痕,為情而殤。

四、圓夢:為情而生,終成眷屬。

 

崑劇《牡丹亭》是我國傳統戲劇中的經典,本人有幸在20世紀70年代末,上海崑劇團復團、創排《牡丹亭》時參加了音樂創作。傳統崑劇的唱腔、舞蹈、表演的美感深深感動了我,給我留下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儲存我的記憶裏,成為我未來器樂曲創作題材的重要部分。如此內涵豐富、有着較大篇幅的作品,讓我一直不敢貿然動筆,直到2002年退休後,靜下心來,進行構思、動筆。

 

作品採用了曲笛、古箏雙協奏曲的形式,曲笛是崑曲的主奏樂器,最能體現崑曲的風格特色,古箏古樸,典雅的韻味又最能體現杜麗娘的人物性格。音樂主題從經典唱段及曲牌中提煉出來,使之不失崑曲的基本風格,同時進行了器樂化的創造、發展,讓獨奏樂器及樂隊得到充分的發揮。

 

— 顧冠仁

 

* 香港中樂團委作,並於2006年4月7日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香港古箏節」之「箏韻詩意傳真情」音樂會中作首演,客席指揮顧冠仁,曲笛孫永志,箏羅晶。

 

 

名家名曲顧冠仁

29/3/2014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曲笛:孫永志

箏:羅晶

 

合奏 《安晴》
曾葉發曲

《安晴》乃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為其慶祝回歸音樂會中特約聯篇曲《香江新篇》之二。  

 

「安晴」一題,寓意祥和、天朗氣清之象。全曲由兩大段落組成,首段以輕盈的音響及節拍帶出歡逸,充滿生氣的景象。其後一段的音樂以一五聲主旋律為主,平和而安定。全曲以興奮的氣氛結束。

 

— 曾葉發    

 

華人音樂璀璨光華 2003年華人作曲家音樂節開幕音樂會

26/11/2003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琵琶協奏曲 《春秋》
唐建平

春秋是我國文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孔子生活的年代,春秋二字也常常被作為中國古代文化史的代名詞。作曲者在這部作品中將春秋時代的年代數字(公元前770-476)作為音樂的主題材料,並將以不同的方式來發展變化貫穿全曲,通過一系列高難度技法,展示了春秋時期社會急劇變革,風雲際會百家爭鳴,雄才輩出的生動局面。另外,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來表達作者對中國古老文化的崇拜與追溯之情。

 

 

娛樂昇平

18-19/12/1998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陳夑陽

琵琶:張強

《唐響》
伍卓賢曲

唐代中國與外國的交流可說是極度繁盛與開放,以致當時社會能達到黃金盛世.時至今日,由於互聯網的發達,全世界的文化交流達至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頂峰.音樂及藝術無分界限及形式,各種風格互相碰撞影響,又產生出新的聲音.新盛世下應是保護自我還是放開懷抱?回看唐朝盛世能找到答案嗎?

 

樂曲以傳說中的唐代古韻為起點,帶觀眾穿梭中西古今繁榮盛世,時而置身現代都市,時而置身古代宮廷.最後年輕樂手加入,與觀眾一起延續盛世之聲.

 

*此作品於 2016 年由香港中樂團有限公司委約,費用由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轄下的「CASH音樂基金」贊助.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作,並於2016年9月「周秦漢唐 穿越香港」音樂會中作世界首演,指揮閻惠昌,爵士結他張駿豪.

 

 

《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香港中樂團中國內地巡演》

3/6/2017

北京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八駿》
陳永華曲

沙田區景色別緻,有望夫石、馬鞍山、吐露港、城門河等地,亦大部份已有音樂用其為題材.我想起 2008 年馬術為中國舉辦奧運項目之一,更在香港舉行.而馬場亦為沙田特色,令這一區加添如茵綠草.香港的賽馬活動,撇開其賭博性的元素,絕對是一項充滿衝勁的運動,古今中外皆有.而香港賽馬會的捐款亦確是造福了不少機構,令很多社群受惠,我遂以馬為主題,創作樂曲.

 

古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每天駕馭由八匹飛馬牽載的戰車橫過長空,其車輪就成了太陽.《列子.周穆王》及戰國墓出土的《穆天子傳》中則記載周穆王(公元前 976 - 922)有八匹千里馬,並以其拉車,遊遍九萬里.這八匹馬以顏色命名,分別為「赤驥」、「白義」、「渠黃」、「踰輪」、「盜驪」、「山子」、「驊騮」及「騄耳」.但晉朝《拾遺記》一書則更有趣,把他們稱作「絕地」,即足不履地、凌空飛馳;「翻羽」,即跑得比飛鳥更快;「奔宵」即夜行萬里;「超影」,即追著太陽;「踰揮」,即毛色生輝;「超光」,即有十個影子;「騰霧」,即駕著雲霧及「挾翼」,即長有兩翼.這些名字都很富有現代感.

 

香港有今天的發展實有如馬匹,精神抖擻,向前奔馳.古有八駿,今日的香港亦有其現代版,願香港精神,衝出一切險阻,向目標穩定進發,奪得錦標歸.

 

- 陳永華

 

 

* 「香江華采」委約創作的第七部作品,於 2006 年由香港中樂團委作,費用由「CASH 音樂基金」贊助.於 2007 年5 月於「香港中樂團名家篇 - 王東.葛繼力」音樂會中首演,指揮閻惠昌.

 

 

香江樂語

14/1/2017

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

指揮:閻惠昌

《百子櫃》
伍卓賢

百子櫃內藏有多種中國藥材,各有藥性,以不同配搭發揮出多種功效。猶如一個現代中樂團裡包涵中國古今東西南北樂器,各有千秋,互相輝映交織出色彩萬千。這首樂曲由樂隊配合「一舖清唱」旁白,為觀眾介紹現代中樂團裡的各種樂器和組合。樂曲當中更隱藏了一些經典中樂作品的變奏,藉此回顧多年中樂發展歷程,更向前人的努力致敬。

 

 

中藥還需中樂醫? 

8-9/5/2015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環保胡琴與樂隊 《大樹》 (香港中樂團委約 / 上海首演)
伍卓賢

第一樂章:小島(環保中胡)

第二樂章:燈火(環保二胡)

第三樂章:火龍(環保高胡)

第四樂章:守望(環保二胡)

 

我家附近有許多大樹。我覺得他們多年來歷盡風雨,見證著時代變遷,陪伴香港走過高低起跌,依然充滿生命力,屹立不倒,所以我以《大樹》為這作品命名來配合香港中樂團 40 周年樂季揭幕音樂會「心繫香港40年」的主題。當時的版本是以中胡、二胡、革胡、三弦和嗩吶為主奏樂器,後來我把它改為由高、二、中胡協奏,是為今晚大家聽到的版本。此曲分為《小島》、《燈火》、《火龍》和《守望》四個樂章,以樂團研發的環保高胡、環保二胡與環保中胡演奏。從簡樸到繁盛,最後以反思和希望作結。

 

— 伍卓賢

 

* 合奏版本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並於 2017 年9 月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的「心繫香港40年」音樂會中作世界首演,指揮閻惠昌。

 

 

第二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香港文化周及「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開幕演出

「都會交響」 香港中樂團音樂會

1/11/2019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主廳

指揮:閻惠昌

環保高胡、二胡、中胡:張重雪

笛子協奏曲 《白蛇傳》
(香港中樂團委作)
羅偉倫、鄭濟民

《白蛇傳》的故事在明朝以前已在民間廣泛流傳,作者已不可考。至清中葉,才正式稱之為《白蛇傳》(又稱《雷峰塔》)的劇本出現。故事梗概如下:

 

峨眉山上的一條白蛇,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修煉成白雲仙姑,動了凡心,與修煉千年的青蛇精變為美女,以主僕相稱(白娘子與青兒)。到了杭州西湖,與書生許仙一見鍾情,並結為夫婦……當時,鎮江金山寺有位法海禪師前來收伏白蛇。他使計誘騙了許仙前去並禁閉於金山寺。白娘子便和青兒一起到金山寺向法海索回許仙,法海不應,於是白娘子與青兒作法,實行水漫金山寺,白蛇終因胎動而敗走斷橋,並誕下一嬰……最後白蛇被法海收伏,鎮於雷峰塔下。法海並稱「待雷峰塔倒西湖水乾,你才得再見青天。」

 

此曲借用了浙江婺(粵音「務」)劇曲牌《西皮花板》與《二凡》的素材、加入江南絲竹的音調與演繹手法作發展創作而成。全曲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許白結緣

一段縹渺淡遠的笛子引子,暗示了故事的神話背景。接著笛子奏出如歌似的主題,展示春光明媚的西子湖畔,鶯歌燕舞,遊人如鯽的畫面。樂隊再奏出主題音樂之後,進入快板樂段,描寫許仙和白素貞(白蛇)雨中相遇,遊湖借傘,從而結下姻緣。笛子奏出華彩樂段,主題重現後結束此樂章。

 

第二樂章:法海弄術

以一聲陰沉的低音鑼開始,定音鼓奏出法海禪師嚴厲粗暴的主題,樂隊導出沉重的氣氛。忽地一片寧靜,木魚聲、磬聲出現,是白蛇來到金山寺前,向法海討回丈夫。笛子奏出一段戲曲性精彩的哭腔,哀怨淒惻,與粗獷斬截的樂隊,形成強烈的對比,描寫白蛇苦苦懇求,而遭法海斷然拒絕。中低音的笛聲,抒發了白蛇淒苦欲絕、百般無奈的心緒,弦樂烘托出纏綿又無可奈何的情懷,在反覆糾纏中,逐漸推向悲憤的情緒。

 

第三樂章:水漫金山

此樂章以急板進行。描寫白蛇調兵遣將,倒海翻江,與法海鬥法,在漫天蓋地的波濤中,各顯神通。結果,白蛇不敵,被法海鎮於雷峰塔底。

 

第四樂章:雷峰夕照

在波光瀲灧的音樂中,笛子奏出華彩樂段,然後重現第一樂章的主題,情緒趨於恬淡平和,在逐漸遠去的樂聲中結束全曲。這段千古傳誦的奇緣,令人惆悵低迴。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作,並在 1986 年 5 月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神州之旅」音樂會中作首演,指揮關廼忠,笛子獨奏鄭濟民。

 

 

中樂百首精選II—樂遊華夏

13/11/2020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笛子:孫永志

《小小山貝河》
(香港中樂團委作╱世界首演)
陳錦標

香港雖有美妙的海港及沙灘,但沒有像泰晤士河或萊茵河的大河流穿插在市區中間。年幼時父親帶我沿窩打老道步行往廣播道看電視明星,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長長的大水坑(當時的窩打老道中線不是行車線)。我相信荃灣大河道的前身也並不是行車路及天橋。第一次接觸元朗的山貝河是年幼時一次乘坐青山至元朗公共小巴的旅程,沒想到多年後那裡是一間馳名水果甜品店的所在地,更沒想到2003年小鱷魚貝貝在山貝河下游的出現及市民的關注成了國際新聞。我很喜歡水,希望藉著《小小山貝河》表達對流水及大自然的嚮往。

 

這首五分鐘的作品既是短小山貝河的縮影及其附近環境的寫照,也有往日小鱷魚貝貝聰明靈巧的身影。

 

— 陳錦標

 

* 此作品於2006年由香港中樂團委約,費用由「CASH音樂基金」贊助。

 

 

創團總監吳大江紀念音樂會

13-14/10/2006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廣東小調聯奏》 傳統小曲
丘永基
彭繼光、丘永基配器

廣東早期小調源自外省或其他樂種的小調曲。《廣東小調聯奏》由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流行的「外江小調」組成,包括《百花亭鬧酒》、《陳世美不認妻》、《賣雜貨》、《仙女牧羊》,四首小調曲同為羽調式,風格接近。聯奏的主樂器選用廣東傳統的「硬弓」配器,即廣東二弦,長、短喉管,大、小三弦。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編,並於 2000 年 3 月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的「粵劇舞樂《九天玄女》與粵樂」音樂會中首演,指揮閻惠昌。

 

 

《蓋鳴暉 & HKCO》

2-3/4/2004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音畫 《飛天》
徐景新、陳大偉

敦煌壁畫始創於北魏,其中飛天壁畫筆觸粗獷、色調強烈,延傳至唐代,演變為構圖壯麗明快悅目的風範,而更具有豪爽氣質和自由浪漫的格調,呈示出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博大藝術風格,此曲正是用音樂形式,使飛天的多重優美藝術魅力在樂曲中渲染及抒發。

 

在音響組合的變幻中,著意刻畫出眾神奔放,矯健的舞姿,最後音樂漸趨安然祥和,彷彿人們的遐思伴隨著仙神們的歌舞,悄然凝入那動人的壁畫之中。

 

 

 

畫樂緣

27-28/8/1999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樂隊協奏曲 《八音和鳴》 (香港中樂團委作)
顧冠仁

樂曲分引奏、竹風、彈樂、弦韻、鼓魂、尾奏六個部分,除引奏、尾奏發揮樂隊整體表現力外,其他竹風、彈樂、弦韻、鼓魂四個部分分別發揮吹管、彈撥、拉弦、敲擊四大樂器組的演奏特色,樂曲採用唐宋古曲的特徵音調作素材,使我國傳統八音樂器的演奏更具古典韻味,體現出他們特殊的藝術魅力。

 

— 顧冠仁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作,並於2003年1月3日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吹@縱樂世界.net」音樂會中作首演,指揮閻惠昌。

 

 

《中樂百首精選》錄音

22-25/4/2021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東海漁歌》
馬聖龍、顧冠仁

此曲創作於 1959 年,以浙江民間音樂為素材,採用浙東鑼鼓的打擊樂風格,生動地表現了漁民的勞動生活。

 

全曲共有四個段落:

 

第一段落:黎明

在弦樂清淡的和聲背景上,飄出笛子明亮優美的散板旋律,構成全曲的引子。繼而一陣愉悅的號子聲後,樂隊奏出了輕盈的小快板旋律,呈現一幅生氣勃勃的漁港晨景。

 

第二段落:出海

歡快而富於歌唱性的旋律,以不斷變化的配器手法,有層次地呈示和發展。然後轉入慢速的主題,由 G 調轉入 C 調,抒發漁民出海時的喜悅心情。

 

第三段落:驚濤

用流行於浙江民間的特製大鼓 — 風鼓等打擊樂器的特技模仿驚濤駭浪之聲,管樂器則以堅定有力的節奏表現漁民的勇敢,兩種音樂形象並置交織,此起彼伏,驚心動魄。

 

第四段落:凱旋

變化再現了第一部分,熱情地歌頌了漁民的剛強意志,鼓樂齊鳴,熱烈歡騰。

 

* 本首樂曲使用之特色樂器:板胡(魏冠華)、海螺(任釗良、秦吉濤)       

 

 

中樂百首精選II—樂遊華夏

13/11/2020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板胡:魏冠華

海螺:任釗良、秦吉濤

琵琶協奏曲 《花木蘭》
顧冠仁

作品創作於1979年。它是根據古詩詞《木蘭辭》的內容創作的一首琵琶協奏曲。全曲分為三部分:

 

一、木蘭愛家鄉

這部分充分發揮了琵琶推、拉、吟、揉的演奏技法以及快速的演奏技巧,刻劃了木蘭對家鄉、親人、和平生活的熱愛和她那剛健英武的氣質。

 

二、奮勇殺頑敵

分為三個小部分:1. 入侵、2. 出征、3. 拼殺。

 

傳統武曲中強烈的推、拉、絞弦等演奏指法的應用,正、反面主題的交織,描繪了古戰場上刀光劍影以及木蘭以一擋十的激戰場面。

 

三、凱旋歸家園

金鼓齊鳴,將士凱旋回家,父老鄉親歌舞相迎,樂隊演奏到高潮處戛然而止,琵琶在弦樂震音的背景下彈奏出柔美而清晰的木蘭主題,頓時一個脫去戰袍再換女兒裝的少女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尾聲又再現了「出征」中的音調,表現了巾幗英雄花木蘭「哪一月,敵人膽敢再來犯,我拿起槍、跨上馬再上疆場」的壯志豪情。                    

 

 

花木蘭與穆桂英

7-8/5/2021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琵琶:張瑩

《唐詩-琵琶行》
顧冠仁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聲,唯見江心秋月白。  

沈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紅妝淚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城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樂曲試圖用大型中樂團配以朗誦來形象地體現白居易的長詩《琵琶行》的意境,音樂古樸、深沉,琵琶領奏的段落生動地再現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藝術形象,音樂發揮了抒情性的功能,把詩詞的意境襯托得更為生動,這是音與詩結合的有益嘗試,在音樂會上出現這樣的形式還為數不多。

- 顧冠仁

詩樂寄意

22-23/11/1996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胡炳旭

琵琶領奏:王梓靜

朗誦:孫道臨

組曲 《侗鄉速寫》
趙咏山曲

《侗鄉速寫》是一組民俗風情的樂曲。作者用多種筆觸、色調 - 「情」與「景」交融的結構,「意」與「實」結合的寫作手法,描繪出鄉村既純樸又豐富多彩的一個生活側面。

 

1. 琵琶歌

音樂基本上是5/4拍子的節奏,旋律也以五聲音階為主體,加上裝飾性的半音,作曲家運用D大調及D小調(羽調式)之間的對比交替及低音樂器的拍板音響,使樂曲韻味更加別緻。

 

2. 放排

優美的笛聲把人們帶到了如畫的清水江畔,旋律在弦樂組重複出現後,節奏逐漸緊湊,展現了放排時急流直下的緊張場面。笛子再次奏出前面的旋律後,在一連串彈撥樂器的變化分解和弦中結束了此樂章。

 

3. 月下

深情而動人的旋律在吹管樂及弦樂中對答,其間穿插著彈撥樂的即興性演奏,仿如一對情侶在互訴衷情。接看,旋律交由革胡演奏,其他樂器陸續加入,把情緒推向高潮。最後在幽靜的氣氛中樂曲結束在主音大和弦上,彷彿延續看那種愛意,延續著那般夢想。

 

4. 鬥牛

此樂段的素材極之簡單,由四小節組成的旋律多次反覆,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變化、音色對比以及敲擊樂的渲染,形象地描繪出鄉間鬥牛的熱鬧氣氛。

 

 

註:侗族約有二百五十萬人,居於貴州、湖南、廣西三省。侗族源於古代的「百越」,系由秦漢時西甌中的一支派發展而來。早在數百年前,陸游在《老學庵筆記》卷四中,就記載「農隙時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數人吹笙在前導之」。侗族的俗語說 「飯養身、歌養心」。可見具優秀的音樂傳統,亦正是民間音樂成為一個長期沒有文字的民族發展自己民族文化的補償。 

 

侗族在務農的同時,兼營林木,以產油茶杉木著稱。放排是利用河水的流動來運送木材或竹排。 

 

— 許然

 

 

《「美樂獻知音」音樂會現場錄音》

3-4/12/1999

荃灣大會堂演奏廳

指揮:閻惠昌

二胡獨奏 《第三二胡狂想曲》
王建民

此曲應中國音樂金鐘獎組委會委約而作於2003年8月,同年11月為第三屆金鐘獎二胡比賽青年組決賽指定曲目。

 

樂曲以新疆民間音樂素材為基調創作完成,其中優美的旋律、豐富的調式變化、富於生動而多變的節奏以及色彩絢麗的伴奏和聲,生動刻劃出一幅美麗而動人的西域風情畫面。

 

 

2013華人作曲家音樂節閉幕音樂會

7/12/2013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二胡:鄧建楝

《第一二胡協奏曲》
關迺忠

此曲包括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是朝氣勃勃的快板,主題採用附點音符的跳進寫成,堅強而有力,副題用主題的倒影寫成,充滿對前程的嚮往。發展部開始像一場急風暴雨,再現部在勝利的號角中開始,而副題變成了一個頌歌,繼而在二胡的高音區用泛音奏出主題,定音鼓在低音區也輕輕敲出主題,逐漸加快形成一個簡短的結尾。

 

第二樂章可稱為「夜歌」,第一主題略帶一些憂愁,而中部的第二主題則是舞蹈性的,再現時兩個主題叠置在一起出現。

 

第三樂章是一個粗獷的快板,主題極為簡單,由一個三個音的動機組成,節奏極富特色;第二主題是一個優雅的舞曲,在樂曲的結尾回顧了第一樂章的主題。

 

這是一個標準的協奏曲,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第二樂章是三部曲式,第三樂章是迴旋奏鳴曲,二胡的技巧極為高超與樂隊交織成一首青春的頌歌。

 

- 關迺忠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並於1988年5月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中樂精萃」作世界首演,指揮關迺忠,二胡獨奏黃安源。

 

 

《閔惠芬與香港中樂團》

9-10/3/2007

荃灣大會堂演奏廳

指揮:閻惠昌

二胡:閔惠芬

《豐年祭》
關廼忠

豐年祭是台灣當地民間的傳統節日,也稱為「粟祭」、「豐收祭」、「收穫節」。每逢佳節臨近,人們收拾耕作,釀酒殺牲,備齊糯糰酒肉,精心準備節禮。於節日中,人們歡聚村社,隆重祭祀。大家牽手環繞篝火,頓足為節,邊唱邊舞,熱舞狂歌,群情欣喜若狂。

 

豐年祭中,以「五年祭」最為隆重,每隔五年秋後舉行,前後可持續一個月之久。

 

這首樂曲運用了較新穎的手法來描寫節日中的歌舞歡慶場面,豐富的經過音及活躍的節奏,並有古箏的拉奏,使樂曲充滿活力和色彩。

 

* 此曲於1986年8月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易水送別」音樂會中首演,指揮關廼忠,2009年榮獲「CASH 最廣泛演出金帆獎-本地正統音樂作品」。

 

 

MADE in 台灣

9-10/11/2018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劉江濱

革胡、琵琶、笙、大阮與樂隊 《十面埋伏》 古曲 
李滄桑、中國喜鵲
周熙杰中樂隊編配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是一首描寫楚漢相爭的音樂史詩。最早見於華秋蘋編《琵琶譜》卷上,標題《十面》。香港中樂團在原曲的基礎上重新改編為大提琴、琵琶、笙、結他與民族樂隊版本,並於2008年11月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的「馬友友與 HKCO - 2008新視野藝術節」音樂會中首演,指揮閻惠昌,大提琴馬友友,琵琶李暉,笙吳彤,結他劉麟。這場音樂會則以革胡、琵琶、笙及大阮演出。

 

 

《劉邦.項羽.兵馬俑》

1/9/2018

新加坡演海藝術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環保革胡:董曉露

琵琶:張瑩

笙:陳奕濰

大阮:馮彥霖

《毫飛集》
羅永暉

中國書畫輕靈飄逸,而且變化萬端,尺幅之內可有無窮天地,千百種濃淡枯潤的筆墨變化吻合了大自然的節奏。墨色在紙面上渲染開來,就似音樂一般迸溢流動,充滿微妙的韻律性。

 

這種藝術的魅力引發起作曲家寫作本曲動機,並且企圖借用中樂隊的音響和音色對應著中國書畫中的線條點畫及熾熱奔放的水墨情致。

 

全曲氣氛簡括清疏,共分三個部份連續演奏,各有不同的標題:

 

第一部份「造境」:音樂自由率性,作曲家以不同的音樂意念與書畫的匠心和技巧產生默契。

 

第二部份「清音」:像畫外、書外的餘音,是線條美感的緩慢回味。

 

第三部份「疊彩」:似大自然界中的色彩濃淡漸生的意象,樂器間時有交錯或調和,音樂表現出圓渾交融的意趣。

 

— 羅永暉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作,並於1999年8月27日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畫樂緣」音樂會中作首演,指揮閻惠昌、現場書法翟仕堯。

 

 

山水畫境 - 富春山居圖隨想

19/9/2014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琵琶與拉弦樂 《潑墨仙人》
羅永暉

《潑墨仙人》源自宋朝畫家梁楷的同名名作。畫中人物活靈活現,筆法簡約而豪放,且一氣呵成,像是瞬間揮灑而成的傑作。作曲家除深愛畫中怡然自得,瀟灑奔放的情趣,和筆墨間顯現出的崇高藝術意境外,更欲藉此牽引起豐富的音樂想像,借助琵琶與弦樂的組合,以現代音樂技法,利用聲響去捕捉畫作中的藝術精神及古人的飄逸情懷。

 

樂曲簡單直率,而且段落分明,每次皆由琵琶獨奏開始,逐步帶引出不同的音樂情緒,以代表觀畫者每次變易的觀賞角度、思緒和感受。另外,段落間的對比頗為強烈,各段落亦長短不一,起伏不定,整體來說,和聲的張弛,令人聯想到筆法的運用,而琵琶的多變音色和點描手法,對照了畫中點滴的墨趣。 

 

此曲原是琵琶與西樂四重奏,於一九九五年十月首演。中樂版則由香港中樂團於一九九七年二月首次演出。

 

─ 羅永暉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約編曲,並於1997年2月14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的「1997香港藝術節音樂會 ─ 香港中樂團『中國作曲家作品系列』」中作首演,客席指揮陳澄雄,琵琶王梓靜。

 

 

《絲綢之路幻想組曲》

12/2004

香港荃灣大會堂

指揮:閻惠昌

琵琶:王梓靜

大提琴協奏曲 《路漫漫》
關廼忠

這首大提琴協奏曲雖然有一個標題《路漫漫》,但它並非一首標題音樂,它完成於1990年3月,恰好是作曲家度過了人生的整整五十年的日子。作者的青年時期是50年代,對人生、對革命充滿嚮往,而在60年代卻經歷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70年代末期作者到香港定居,十幾年來又歷經了世態炎涼。雖然飽歷滄桑,作者對藝術的執着,對人生的信念卻始終未有萌退,這首協奏曲就是作曲家五十年生涯的寫照。

 

樂曲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一開始大提琴就奏出了一個不協和音,它堅定的站立在一個由樂隊奏出的小調的主和弦上,這就是這個樂章的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則浪漫而溫馨,對人生充滿希望。第二樂章與第一樂章連續演奏。第一樂章的結尾,大提琴的聲音被樂隊產生的連續三個增三和弦打斷,則呈現第二樂章的第一個主題。這個主題取自宋代詞人姜白石的音樂,姜白石在《古怨》一詞中寫道:「世事兮何據?手翻覆兮雲雨…」這個樂章表現了作曲家對「世事」之失望,以及對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卑鄙小人之憎惡。

 

第三樂章主題和第一樂章相同,但是它已改成在大調式上了,表現了作曲家經過痛苦的思考後重新肯定了人生,也重新肯定了自己的價值,樂曲在堅定的號角聲中結束。

 

 

關廼忠的關廼忠經典

24-25/4/2015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關廼忠

大提琴:朱亦兵

敲擊樂協奏曲 《太陽》(《龍年新世紀》第一樂章)
關廼忠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廿一世紀的第一年剛好是龍年,據說這樣的機會不是千載難逢而是三千年才會有一次,而我是這個機會的幸運兒。新的世紀帶給人們新的希望和期許,我想作為一個作曲家還是把自己的希望和期許化為音符吧!

 

樂曲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是〈太陽〉。太陽是光和熱的源泉,它也代表著信念和力量。第二樂章是〈月亮〉。月光如水,她讓人們寄托了無限的深情。第三樂章是〈星辰〉。閃閃的星光引人遐想,它給了無數賢者以智慧,它代表了機敏和希望。第四樂章是〈大地〉。大地是我們的母親,地球是全世界人們的家鄉。相信在新的世紀中地球會越來越小,而人們的心會越來越近。而這也就是我在新世紀即將來臨時的唯一祈望吧! 

 

— 關廼忠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並在1999年12月17日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龍年新世紀」音樂會中作首演,客席指揮為關廼忠。是次音樂會選演第一樂章〈太陽〉。

 

 

 

「一丹獎」錄影

6/11/2020

西九戲曲中心大劇院

指揮:周熙杰

二胡協奏曲 《紅梅隨想曲》
吳厚元

樂曲主題旋律由歌曲《紅梅讚》發展而成(《紅梅讚》是歌劇《江姐》的主題曲)。原曲是通過對紅梅的讚頌,比喻面對社會惡勢力時的堅貞不屈,為理想獻身的高尚情操。全曲分為下列各部分:

 

前奏:

強勁有力的弦樂是英雄形象的描述;

 

引子:

明亮的笛子聲是寒冬中的陽光;

 

第一部分:

抒情的中板。由獨奏二胡與琵琶對答開始,引出主題旋律,溫暖而充滿希望;

 

第二部分:

活潑的小快板。充滿活力的節奏,加上朝氣勃勃的旋律,是主題音樂的變形,象徵着為了理想,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三部分:

散板。情緒顯得激昂,描寫在艱苦困難的環境中堅守信念,不畏強權。正是「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原歌詞)

 

第四部分:

宏偉、莊嚴的慢板。全曲的總結,正義必定戰勝邪惡,即使暫時的挫折,終會換來美好的明天。正如原曲歌詞云:「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萬朵,香飄雲天外,喚醒百花齊開放,高歌歡慶新春來。」

 

 

胡琴經典—劉長福及劉揚

25-26/4/2008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二胡:劉長福

二胡敘事曲 《新婚別》
張曉峰、朱曉谷

這首樂曲是根據唐代詩人杜甫的一首同名敍事詩創作而成,全曲共分三部分:(一)迎親;(二)驚變;(三)送別。

 

樂曲的內容是描寫唐代「安史之亂」的戰禍,帶給人民的苦難。為了防守邊關、平定叛亂,朝廷四處徵兵,胡此連新婚的丈夫也不能倖免。「暮婚晨告別,無奈太勿忙」,婚禮剛罷,丈夫立刻要起行。「君今往死地,臣痛破哀腸。」,離別在即,難捨難分,但深明大義的妻子,當想起了國家的安危及人民的禍福時,遂轉而勉勵丈夫,「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此曲不但表現了古代婦女的寬闊胸襟,更能生動地描繪出她們的高尚情操。

 

 

香港胡琴節(二) 南北弓弦

30-31/3/2001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劉文金

二胡:閔惠芬

《瑤族舞曲》
劉鐵山、茅沅
彭修文

本曲原是一首管弦樂曲,後經彭修文配器為民樂合奏曲,內容描寫瑤族人民歡慶節日時的歌舞場面。

 

第一部分描寫夜幕降臨了,人們穿著盛裝打著長鼓,聚集在月光下,由高胡奏出的悠閒委婉的主題,猶如一位窈窕少女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的情景。隨後的樂曲中好似姑娘們紛紛起舞,突然中音笙奏出根據主題衍變的粗獷熱烈的旋律,恰似一群小伙子情不自禁地闖入姑娘們的舞列歡跳起來。

 

第二部分由第一部分的D羽轉為D宮,改用3/4拍子。旋律時而富有歌唱性,時而出現跳躍的節奏音型。好像一對戀人邊歌邊舞,互表愛慕之情。

 

第三部分是再現部。音樂響亮而更趨激動,直至吹管部與樂隊的對答越來越密,彷彿領舞的姑娘與人群越跳越熱烈,推至高潮而結束。

 

 

一代巨人-彭修文大師經典

10-11/10/2014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廣東音樂 《娛樂昇平》
丘鶴儔
彭修文

樂曲以熱烈流暢的旋律,描寫太平盛世、娛樂昇平的歡樂情景,全曲氣氛熱鬧歡快。樂曲經改編成大型樂隊合奏後,編者運用和聲配器的手法,利用樂曲的輕重節奏變化,使音樂形象更生動活潑。

 

 

一代巨人—彭修文大師經典

10-11/10/2014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月兒高》
古曲
彭修文

這首民族管弦樂曲,自1960年寫作出來後,很快受到聽眾的佳評。數十年來,海內外民族樂團(包括一些較大的業餘民樂團體)都演奏過,美籍華人著名音樂家周文中先生曾著文評論過。這是一首很有影響的民族管弦樂曲。

 

樂曲取材於《華氏琵琶譜》中同名樂曲。音樂描繪月亮從東海升起到沒於西山的過程和月光下的太平世界種種景色。音樂抒情典雅、激動雄渾兼而有之,充滿中國音樂的古典美。

 

原曲為十一段,經作者剪裁為九段的合奏曲。

 

曲譜初見於清嘉慶年間(1814)榮齋所編的《弦索備考》中。後來華氏《琵琶譜》(1819)中的《月兒高》一曲(又名《霓裳羽衣曲》),已有十二段,且將原來各段曲牌名改為抒情寫景的小標題,彭修文在改編此曲時(1961)略有刪改而成九小段:(一)海島冰輪;(二)江樓望月;(三)海嶠躊躇;(四)銀蟾吐彩;(五)秋露滿天;(六)素娥旖旎;(七)皓魄當空;(八)銀河橫渡;(九)玉宇千層。

 

按照中國人審美觀偏愛的「起、承、轉、合」的邏輯,樂曲意境分四個層次:「起」部有「海島冰輪」、「江樓望月」、「海嶠躊躇」,音樂彷彿月白風清,江樓歌吟的水墨畫;「承」部是「銀蟾吐彩」、「秋露滿天」、「素娥旖旎」三段,優美的主題作了大幅度伸展的自由變奏,音樂的律動更為自由和多彩;「轉」是「皓魄當空」、「銀河橫渡」,旋律具有傳統歌舞音樂的特點,使人聯想起飄飄欲仙的舞姿;改編者刪除了原曲中「蟾光炯炯」、「玉兔西沉」兩段,僅以「玉宇千層」作為「合」的部分。這種類似中國畫「留白」的手法,更加打開了人們想像的空間,神秘浩渺的月河賦予人們無邊無盡的幻想。

 

樂曲風格淡雅,據該譜「顧曲須知」所述:意在描繪烘雲托月的景色。

 

向大師致敬-彭修文逝世二十周年紀念音樂會

9-10/12/2016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琵琶領奏:陳音

《太平山下不夜城》(選自《四季》:夏之夜)
彭修文

從1977年起,我陸續寫了《秋之歌》、《冬之雪》、《春之晨》,本想寫成一部以四季為題的輕音樂風格的組曲,但是「夏」卻遲遲不能出來。1981年6月去香港與中樂團合作演出,在此期間我對香港這個城市有所感受,尤其是它的夜景給我留下印象,也有很深的感觸。

 

香港這個城市的建設、繁榮也是中國的勞動人民用血汗換來的,閃爍著中國人的智慧之光。在這首樂曲裡,我沒有去寫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夜生活,而只是表現香港美麗的夜景和人民的愉快的生活情緒,僅此而已。

 

— 彭修文

 

向大師致敬-彭修文逝世二十周年紀念音樂會 

9-10/12/2016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步步高》
呂文成
彭修文

《步步高》是廣東音樂大師呂文成的代表作之一,流傳甚廣。在創作中大膽採用外來的模進手法及創意,依情譜聲。於曲首採用突發性的八度大跳,迸發出爽朗向上的情調。

 

樂曲還常採用重複以積聚力量,向新的層次伸展,音樂疊起疊落,一張一馳,富生命力,非但沒有失去中國旋律進行的特點,反而別開生面,趣韻橫生。此曲樂隊演奏版本改編於1990年,音樂加入前奏與尾聲。

 

 

歐洲巡演暨2020年第二十三屆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

3/2/2020

匈牙利布達佩斯藝術皇宮

指揮:閻惠昌

《周溯》
(香港中樂團委作/世界首演)
周熙杰

周朝八百年天下,看似悠長,但其主要發展和全盛時期在於西周。西周兩百多年是王制的最高點,其中封建、宗法制度在這時期獲得完滿的建設,也開創了《周易》、《詩經》,發明了《禮樂》。

 

東周為周王室沒落與分裂之始。進入春秋時各國諸侯爭霸,封建和宗法制度瓦解,但也是百家爭鳴的時代。儒家先賢孔子卻在萬聲中極力提倡恢復西周禮樂制度。雖說其力圖恢復西周時期的和諧,但也許和傳說中的他痴迷於樂有些關係。

 

兩周的社會分分合合,最後是個開放的結局。作為一個住在香港的人如何看待倒是很有意思。整個發展和香港好像有些關聯,但又相隔甚遠。當這些想法要發展成音樂表現時,只能以歷史的印象和現代人的感覺去抒發、想像!

 

- 周熙杰

 

* 此作品於2016年由香港中樂團有限公司委約,費用由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轄下的「CASH 音樂基金」贊助。

 

 

周秦漢唐 穿越香港

23-24/9/2016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甘榜與城市》
趙俊毅
(「中樂無疆界」國際作曲大賽原創作品—最佳合奏)

甘榜,Kampung,即馬來文「鄉村」的譯文。

 

我自小在吉隆坡長大,雖說曾去過鄉下,但對鄉村的印象並不深刻。所謂晨曦凝聚的露珠和一望無際的稻田,更多的來自於電視或者想像。直到 2014 年在印尼日惹通往婆羅浮屠的路上,那些曾經的畫面突然躍現於眼前,把我帶進了甘榜與城市相互交織的地平線。那情景深深地打動了我,沖刷著我的心靈,讓我忘記了城市的喧囂與忙碌的生活,內心也隨之沉靜了下來。正是甘榜與城市相互擁抱的這種現實,讓我得到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和領悟。

 

《甘榜與城市》全曲由三大段組成:慢板、快板與尾聲。

 

— 趙俊毅

 

*此曲於2017年3月於「中樂無疆界國際作曲大賽決賽音樂會」作世界首演,指揮閻惠昌。

 

 

 

心繫香港40年

22-23/9/2017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黃河暢想》
程大兆

你曉得天下的黃河幾十幾道彎哎﹖

 

洶湧澎湃的黃河、蒼涼深沉的黃河、九曲連綿的黃河、歡樂嬉鬧的黃河,千百年來鑄就了兩岸人民淳樸而樂觀的土性子人兒的胸懷與風骨。《黃河暢想》基於這樣的情景和感受,以隨想形式,描繪了黃河以及黃河兩岸人民多姿多態的生活情景,以及對美好明天的嚮往。

 

— 程大兆

 

 

 

溫哥華音樂節預演

3/8/2007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趕街》
周煜國、雷光耀

「滄山雪,映紅霞;洱海水,照白塔,一年一度三月街,好似春風吹開紅山茶。」明快優美的《趕街》,是組曲《滇》的第二樂章,描繪了滄山洱海之間「趕街」的美麗畫面。此組曲曾榮獲1983年陝西省音樂作品(民族樂器)評獎鼓勵獎。樂曲雖為二段式,但主題動機貫穿其中。整首樂曲精緻小品動聽,配器層次清晰。

 

《喝采》

10-11/8/1999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雲岡印象》
程大兆

樂曲描繪了作者對一千五百年前鮮卑族人在中國山西大同依山而鑿,舉世聞名的雲岡石窟「面別鐫像,窮諸巧麗,龕別異狀,駭動人神」的印象記憶……依次表現出北魏以來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繁榮景象。

 

樂曲中運用的擊掌、擊石、響指等皆出自雲岡石窟飛天樂舞伎塑像。這既是對古樂的生動再現,也抒發了人們對雲岡石窟由衷的讚美。

 

 

《華夏之根—大型民族交響樂》

30-31/3/2005

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

指揮:閻惠昌

《茉莉花》
劉文金

《茉莉花》是流傳於浙江、東北、華北地區的民歌,曲調優美、流暢,富有裝飾的風格,帶著濃郁的民間藝術的特色,意大利偉大的歌劇創作家普契尼將此曲調用於他的著名歌劇《杜蘭朵》中,自此便在歐美及世界流傳甚廣。

 

作曲家劉文金將普契尼歌劇中的《茉莉花》曲調與原始的中國民歌《茉莉花》融為一體,在民族管弦樂隊的演奏中,形成新的立體層面和色調,成就一首趣味盎然的民族管弦樂曲。

 

- 劉文金

 

 

大川音揚

5-6/10/2018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山村的節日》
劉文金

富於濃郁鄉土氣息的《山村的節日》是民族管弦樂《太行組曲》中的第二首,渲染出山村節日的氣氛。樂曲自始至終都貫穿了太行山地區的民間音樂素材,曲式嚴謹而又不失熱情,音樂節奏鮮明而富有舞蹈性。

 

《喝采》

10-11/8/1999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嗩吶協奏曲 《天樂》
(香港中樂團委編/中樂版首演)
朱踐耳
陳燮陽

此曲寫於一九八九年二月。《天樂》即天然樂趣,情感的自然流露。樂曲充分發揮了嗩吶之特長,亦諧亦莊,或柔或剛,時而含蓄,時而豪放,隨意吟來,自由自在。

 

此曲特點有二:

 

1. 土洋結合,混為一體。

將鄉土味十足的民間樂器和西方管弦樂相結合(此次演出已改編為中樂隊協奏);把民族韻味的旋律和現代特色的無調性十二音技法相結合;「協奏曲」是外來的,但曲式卻是中國的:由大開門 ─ 搖板 ─ 悠板 ─ 急板 ─ 尾聲五個部份連綴而成,類似唐大曲的結構。嗩吶的「現代化」和民族管弦樂的「交響化」,二者巧妙地混為一體。

 

2. 南腔北調,熔於一爐。

嗩吶有南派、北派之分。此曲不僅兩派兼有,還吸收了南北各種戲曲特點(如搖板)和各地民謠(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移花接木,融會貫通,從而大大拓寬並豐富了嗩吶的表現力,把嗩吶技巧向高難度大大推進了一步。

 

 

香港藝術節音樂會

8/2/1991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陳燮陽

嗩吶︰劉英

 

~ 此錄音並非使用專業器材錄音,僅作紀念和參考用途。

《春江花月夜》
古曲
秦鵬章、羅忠鎔

原名《夕陽簫鼓》、《潯陽曲》等,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覲文首次將此琵琶曲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猶如一幅水墨淋漓、神采飄逸的山水長卷,樂曲繪聲繪影地描畫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第一段:「江樓鐘鼓」,夕陽伏春江,熏風拂漣漪。第二段:主題在上四、五度上自由模進,表現了「月上東山水中天,風迴曲水花搖曳」的意境。第五段音樂時而深沉醇厚,時而輕柔透徹,「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景色映現而出。在一段如歌的旋律之後,速度加快,白帆點點、漁歌陣陣。第七段由慢而快、頓挫鏗鏘的音型模進,恰似漁舟破水、波瀾拍岸的動態。第九段是全曲高潮「欸乃歸舟」,複線式遞升的旋律由慢漸快,由弱漸強,表現「欸乃」櫓聲中,歸舟回港的畫面。「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春無涯、水無涯、歌無涯、夜更無涯……

 

詩.樂.畫

20-21/11/2009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春節序曲》
李煥之
彭修文配器 閻惠昌修訂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人們互相問候,祝福新的一年有良好的發展。作者於1955至56年間,採用了幾首西北地區不同風格的民歌及民間曲調,寫成了《春節組曲》(以西洋管弦樂演奏)。組曲包括四個樂章,分別為:序曲-〈大秧歌〉、〈情歌〉、〈盤歌〉及終曲-〈燈會〉。後來,序曲部分經常被單獨演奏,並冠以《春節序曲》之名。

 

《序曲》是歡快熱烈的大秧歌舞場面的描寫:有秧歌的鑼鼓和歌聲,有秧歌隊員矯健威武的舞姿及靈巧輕盈的穿插,又有一唱百和、萬眾歡騰的場面。樂曲是複三部曲式快板,主部由兩首陝北民間嗩吶曲組成,副部(中板)是親切悠揚的秧歌調,由吹管和拉弦樂先後奏出(原曲以雙簧管及大提琴演奏),然後轉入主題之再現。

 

原序曲為C大調,但在改編為中樂版本時,由於樂器音域的限制,改為D大調以方便演奏。

 

馬到成功新年音樂會 

26/1/2014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 此錄音並非使用專業器材錄音,僅作紀念和參考用途。

敲擊樂協奏曲 《龍年新世紀》
關廼忠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廿一世紀的第一年剛好是龍年,據說這樣的機會不是千載難逢而是三千年才會有一次,而我是這個機會的幸運兒。新的世紀帶給人們新的希望和期許,我想作為一個作曲家還是把自己的希望和期許化為音符吧!在這《龍年新世紀》中我用了中、西兩位敲擊樂的獨奏家擔任主奏,希望可以表現出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和魂魄。                                           

 

樂曲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是〈太陽〉,太陽是光和熱的源泉,它也代表著信念和力量。第二樂章是〈月亮〉,月光如水,她讓人們寄托了無限的深情。第三樂章是〈星辰〉,閃閃的星光引人遐想,它給了無數賢者以智慧,它代表了機敏和希望。第四樂章是〈大地〉,大地是我們的母親,地球是全世界人們的家鄉。相信在新的世紀中地球會越來越小,而人們的心會越來越近。而這也就是我在新世紀即將來臨時的唯一祈望吧!   

           

— 關廼忠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並在1999年12月17日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龍年新世紀」音樂會中作首演,客席指揮為關廼忠。

 

 

 

《鼓王群英會V — 閻學敏的鼓樂世界》

23-24/9/2005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西洋敲擊︰龍向榮

中國敲擊︰閻學敏

《畿內亞舞曲》 畿內亞民謠
關廼忠

此曲描寫非洲畿內亞人在喜慶節日歌舞的歡樂情景。

 

*此曲於2008年榮獲「CASH最廣泛演出金帆獎-本地正統音樂作品」。

 

 

關迺忠的關迺忠經典

24/4/2015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關迺忠

中胡協奏曲 《不屈的蘇武》
彭修文 (1979)

此曲原為二胡協奏曲。蘇武是中國漢朝的一位具有民族氣節的忠臣義士,他奉命出使匈奴,不料被匈奴單于扣留,多次對他威逼利誘,要脅他投降。蘇武大義凜然,堅決不順從,反而斥責匈奴背信棄義,單于無可奈何,只得將蘇武流放北海牧羊。經過19年艱苦孤獨的放牧生活,蘇武堅貞不屈,誓不投降,最後在漢帝再次派遣的使節奉迎下,終於榮歸故里。

 

樂曲根據蘇武的故事,截取了幾個畫面來塑造其忠誠節烈的人物形象。創作中以民歌《蘇武牧羊》和古琴曲《蘇武思君》的主題旋律為素材,採用了中國民間音樂中主題貫穿發展的手法和較自由的曲式結構。全曲分為三個樂章:一、風雪孤忠;二、思漢懷鄉;三、執節榮歸。

 

首樂章〈風雪孤忠〉的開端氣氛陰沉,如同史詩般地陳述,之後轉為不安的情緒,在一片紛亂騷動的氣氛中引出了獨奏二胡的華彩樂段。此樂章描寫了蘇武身處風雪傲然挺立的堅強信念和對自己遭遇充滿悲憤的心情。

 

次樂章〈思漢懷鄉〉,先以樂隊的前奏描繪了空曠、廣漠的雪原,一片淒涼,靜寂無人。之後獨奏中胡奏出了低沉的主題旋律,表現久居塞外的蘇武思念親人,欲歸而不得歸的心情。中段音樂較為流動,彷彿是蘇武在翹首仰望家鄉,充滿了對故鄉各種情景的回憶和對親人無限嚮往的情感。再現時情緒更加孤獨、淒切,最後結束在高音笙的七和弦上,彷彿在漫長的黑夜中露出了一線曙光。

 

終樂章〈執節榮歸〉描繪了一幅號角高奏,金鑼齊鳴,喜迎蘇武榮歸的壯麗場面。在歡悅的情緒中,兼有撫今思昔的感慨之情,進而以獨奏中胡的華彩樂段,表現了蘇武對流放北海19年艱苦歲月的回憶。結尾部由新笛奏出《蘇武牧羊》的主題旋律,並逐漸構成一段莊嚴宏大的頌歌,最後在歡騰熱烈的氣氛中結束全曲。

 

- 王國潼

 

向大師致敬–彭修文逝世二十周年紀念音樂會

9-10/12/2016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環保中胡:張重雪

胡琴合奏 《二泉映月》(選段)
華彥鈞
李煥之

《二泉映月》是傑出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阿炳35歲時(1928 年)雙目失明,淪落為街頭賣藝為生的民間藝人,受盡欺凌,飽嚐苦難社會的艱辛。《二泉映月》是阿炳心靈的寫照,阿炳稱它為《依心曲》。

 

1950 年夏天,著名音樂理論家楊蔭瀏、曹安和為阿炳演奏錄音之後,楊提議以無錫惠泉山腳下的名勝古蹟「二泉」為曲名,經磋商並徵得阿炳同意定名為《二泉映月》。

 

 

歐洲巡演暨2020年第二十三屆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

3/2/2020

匈牙利布達佩斯藝術皇宮

指揮:閻惠昌

《將軍令》 古曲
彭修文 (1954)

音樂素材原為戲曲中作開場音樂和為擺陣等場面伴奏的曲牌,是流行於江南傳統的蘇南吹打樂。樂曲中鼓號齊鳴,樂聲振奮。粗獷宏亮的嗩吶和豪放的鑼鼓相鳴奏,氣勢宏偉,表現了千軍萬馬簇擁著主帥得勝歸來的熱烈場面。

 

編曲者在配器上運用了「粗吹鑼鼓」和「細吹鑼鼓」的多種音色演奏層次的手法,使音樂波浪迭起,更富立體感。樂曲另一個重要對比手法是採用了中國民族音樂慣用的「借字」轉換宮調,以清角為宮轉入上四度宮調系統的手法,色彩明亮而有新鮮感。  

 

 

向大師致敬—彭修文逝世二十周年紀念音樂會

9-10/12/2016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交響組曲 《大紅燈籠高高掛》(選段) 為民樂隊、京劇打擊樂、女聲合唱而作(世界首演)
趙季平

用音樂去講電影的故事,這是我寫《大紅燈籠高高掛》組曲的初衷。音樂的基本素材取自京劇西皮流水的引子加工而成的「循環圈」。以女聲合唱的無詞歌、樂隊、京劇打擊樂的另類非常規組合,引發出非常規的構思和非常規寫法。

 

〈開篇〉、〈初夜〉、〈妻妾〉、〈宿命〉、〈輪迴〉五個樂章從不同的側面講述了深宅大院中女人們的故事。那沒完沒了的西皮流水,那女聲無詞歌的步步緊逼,不正是妻妾成群的人生悲劇的一再重複。

 

— 趙季平

 

 

*此錄音只包含第二及第四樂章

 

 

《樂壇神筆—趙季平音樂精選之夜》

9/3/2003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合唱:明儀合唱團

民族管弦樂 《大宅門寫意-蘆溝曉月》
趙季平

電視劇《大宅門》播出後深受大家喜愛,並迅速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中引起反響,我把電視劇中的音樂主題改寫成這樣一部樂隊作品,是委約之作,除標題仍用「大宅門」外,又加了一個副題「蘆溝曉月」,以突現京城的風格和韻律。

 

— 趙季平

 

 

《樂壇神筆—趙季平音樂精選之夜》

9/3/2003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趙季平

胡琴協奏曲 《臥虎藏龍》 (香港中樂團委編/中樂版世界首演)
譚盾
此曲的民樂聲部由陳遠林改編自原作管弦樂版本,二胡獨奏與打撃部分保留自原作。

2001年譚盾為李安執導的電影《臥虎藏龍》所作的原創電影音樂獲奧斯卡金像獎。後來譚盾將電影原聲音樂改編成胡琴與交響樂隊的協奏曲。這次譚盾的同學摰友,中國著名作曲家陳遠林先生特邀為香港中樂團首次將此曲的管弦樂部分改編而成由民樂隊演奏。其中二胡獨奏及打擊樂部分仍保留自原作。作品共分六個樂章,延續了原電影故事中的主要情景和樂段。 

 

 

譚盾譚盾譚盾 

9-10/1/2004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譚盾

二胡、中胡:馬向華

打擊樂助奏:大衛.科辛

《彩雲追月》
任光
羅偉倫

此曲是一九三五年任光與聶耳為百代國樂隄所寫的一首民族管弦樂曲,由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成唱片。樂曲中上五度的自由模進和切分音型的使用,使得樂曲別有風味。而笛子和二胡的輪番演奏,彈撥樂器輕盈的節奏以及低音樂器奏出的悠揚音色,讓人不知不覺地走進了迷人的夜景。整首樂曲具有鮮明的中國民族色彩的五聲音階調式風格。

 

《喝采》

10-11/8/1999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京胡、二胡與樂隊交響組曲 《楊門女將》 (香港中樂團委作)
吳華

本曲是根據《楊家將演義》和同名京劇的某些情節,運用京劇音樂素材創作的一首交響組曲。這部具有京劇音樂風格的大型京胡與二胡二重協奏曲的創作,在國內大約尚是首次。它是作曲家吳華創意的《梨園樂魂》中的第九部作品。全曲通過《巾幗頌》、《刀馬贊》、《孤寡吟》、《掛帥行》四個樂章連續演奏,表達了以佘太君、穆桂英、八姐、九妹以及婢女楊排風為群體的楊門女將多方位、多層次的巾幗形象和情感內涵,謳歌了楊氏女在宋朝邊關烽火告急之時,在無帥可派、無將可點的危難時刻,深明大義、一心報國、忠烈滿門、毅然出征的動人事跡和愛國主義精神。在音樂方面也對拓寬京胡與二胡演奏的風格及表現力,如何運用中國戲曲音樂的板腔體、曲牌體創作新型的二胡器樂曲,都作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一、巾幗頌 — 英姿勃發的中板、快板

引子是由凜烈的《點絳唇》開始的,上下句各自引出了二胡的兩句華彩,它們一壯一悲,形成對比。然後樂曲進入中板第一主題,穩健端莊,熱情豪爽,它多運用京胡的技巧如小抖弓和一音一弓的特點。彷彿使人感受到穆桂英的矯健挺拔和佘太君的忠烈莊重之氣。後半部的複調段落則表現了她們情感的交流與交織。最後以西夏侵略者的主題作為結束,預示全曲的悲劇性和壯烈情緒。

 

二、刀馬贊 — 威武豪爽的快板

楊門女將不同於一般花前月下的女子,她們的青春都是在槍林箭雨、刀馬叢中度過的。本樂章就是運用京劇高撥子音調和板腔曲體創作的一個快板樂章。它是由導板、回龍、原板構成的,好似是一段一氣呵成的唱腔,但是作者力圖使它器樂化,採用步步深入,層導推進的手法去開掘楊門女將的英美、颯爽、機智、無畏和她們的捨生忘死、橫槍躍馬、馳聘疆場、堅貞報國的英勇形象。 

 

三、孤寡吟 — 悲慟蒼涼的慢板

狼煙烽起,邊關危急,楊家兒郎為國損軀。多年的戰爭留給楊門女將的是她們永遠地失去了親愛的丈夫,也永遠失去了自己心中的愛。《孤寡吟》就是以慢板吟唱的形式,對楊氏女進入更深層次的情感開掘。全曲是一個單三部曲式,它由楊氏女在靈堂祭奠夫君開始,字字血、聲聲淚,時而輕訴,時而控訴,將她們的失落與哀悼、迷茫與悲慟、蒼涼與怨恨、回憶與現實……總之,這是一段表現楊門女將情與仇、血與淚的情感歷程的音樂,是一個詠嘆調式的慢板樂章。值得一提的是曲中多處採用彎琴杆將內弦5變成升4的技巧,是本章音樂的最大特色。 

 

四、掛帥行 — 戰鬥的快板,壯烈的行板

十二寡婦征西的故事,是楊門女將事跡中最感人、最生動的部分,也是她們英雄主義的最高峰。本樂章從升帳、點將的引子開始,首先進入了第一部分──戰鬥的快板,它突出地描繪了女將們在戰場上衝鋒陷陣時大無畏的英姿和激戰的場面。如果說第二樂章《刀馬贊》是寫意的話,那麼在本章則是寫實的,尤其是在淋漓酣暢的「花梆子」樂段中集中地表現了楊門女將在戰場上英勇奮戰的英雄形象。激烈的戰鬥嘎然而止,樂曲進入本章第二部分,這是一段表現十二寡婦征西的「大進行曲」,在徐緩、壯烈的京劇鑼鼓的「抽頭」節奏中,在笳角連天的背景下,是出征?是挺進?是掛帥?是凱旋?……「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段音樂集中而凝煉地表達了楊門女將一門忠烈、視死如歸、掃狼煙、戰頑敵的英雄氣慨和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最後音樂進入了一個熱烈急促的尾聲,全曲在高潮中結束。

 

─ 吳華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並於2004年4月首演,指揮卞祖善。

 

 

《魏冠華的胡琴世界》

5-6/6/2006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周熙杰

京胡:魏冠華

二胡:陸雲霞

京胡與樂隊 《夜深沉》 京劇曲牌
吳華

此曲原以崑曲《思凡》一折中「風吹荷葉煞」的四句歌腔為基礎,經歷代京劇琴師加以改編發展而成。樂曲標題沿用中國古代詞牌取名時常用的辦法,以唱詞首句「夜深沉」三字命名。此曲曾在京劇《擊鼓罵曹》和《霸王別姬》中用以配合彌衡擊鼓和虞姬舞劍的伴奏。後來則常被音樂家採用作京胡獨奏曲來演奏。

 

《思凡‧下山》這兩齣戲描寫年輕的女尼與和尚衝破封建和宗教的束縛,在出逃中相遇,互生愛慕之情而結為夫妻的故事。原唱詞是:「夜深沉,獨自臥,起來時獨自坐,有誰人孤淒似我?似這等削髮如何?」原曲旋律句幅起伏不大,曲調變化少。而《夜深沉》在保留原有旋律的基礎上,以堅定有力的節奏和一氣呵成的進行,將原來表現哀嘆不幸和怨恨人世的音樂情緒,改變成剛勁有力,優美動聽的樂曲。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編者集各家演奏版本之長,將敲擊樂部份加以豐富、發展,曲式也加以擴充改編,形成有引子、慢板、中板、快板的板式變化。此段用鑼鼓分成四個部份,屬「起承轉合」的關係。其中「轉」的部份採用了「金橄欖」式的句幅先遞增後遞減的技法,同時轉換了調性。

 

全曲的結構複雜,由散板開始,然後依4/4、2/4、1/4的節拍逐層推進,再以散板作結。這是傳統套曲中的一種典型的結構形式。

 

 

香港中樂團2012台灣巡迴

樂自香江來

3/12/2012

台灣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

指揮:閻惠昌

京胡:魏冠華

京二胡:陸雲霞

交響詩 《穆桂英掛帥》 (香港中樂團委編)
中央樂團集體創作
關廼忠

交響詩《穆桂英掛帥》是描寫古代女英雄穆桂英奮勇掛帥、浴血抗敵、保衛國家江山的歷史故事。樂曲以京劇音樂為基本素材。全曲共分四個部分:

 

一、引子

這裡選用了「點絳脣」、「水龍吟」等曲牌,「四擊頭」鑼鼓點及青衣的「西皮倒板」唱腔,以吹管樂的組合音調揭開了故事的序幕。

 

二、天波府憶往事

先在弦樂上以「南梆子」、「西皮二簧」等青衣唱腔及過門中的素材變化發展,奏出了穆桂英的主題。接著進入一段對往事—英年掛帥、大破天門、衝鋒陷陣等景象的回憶。然後是主題的再現,結束在深深的沉思中。

 

三、遼兵入侵

  1. 入侵-這個樂段突出了打擊樂的特性,表現入侵者的猙獰面目及鐵蹄縱橫燒殺掠奪的景象。
  2. 老百姓的痛苦和悲憤-以曲牌「哭相思」發展的曲調,充分發揮弦樂的合奏性能,奏出黎民百姓的痛苦心情。接著以「高撥子」為基礎,表示人們化悲痛為力量。

 

四、掛帥出征

  1. 獨白-從穆桂英主題發展的宣敘調,引出青衣的「西皮散板」與「流水板」的唱腔,表現穆桂英內心的激越氣概:「我不掛帥誰掛帥,我不領兵誰領兵。」
  2. 升帳掛帥-在擂鼓與號角聲中,樂隊奏出雄偉的主題及「點絳脣」的曲牌,表示穆桂英升帳掛帥、點將。接著是「柳青娘」和「高撥子」的變化,十分有力地奏出「哭相思」曲牌,表示軍心振奮以及百姓對統帥的擁戴和齊心抗敵的心情。
  3. 出征-穆桂英統率三軍,在金鼓齊鳴中,浩浩蕩蕩往赴疆場。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編,並於1986年5月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神州之旅」音樂會中首演,指揮關廼忠。

 

 

精·氣·神—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

香港中樂團中國大型民族交響音樂會

4/6/2017

沈陽盛京大劇院

指揮:閻惠昌

京胡:魏冠華

京二胡:陸雲霞

 

 

~ 此錄音並非使用專業器材錄音,僅作紀念和參考用途。

琵琶與樂隊 《霸王卸甲》 古曲
沈浩初傳譜 林石城整理
關廼忠

簡稱《卸甲》,屬大套武曲。最早見於華秋蘋編的《琵琶譜》中,後李芳園收錄於《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改稱為《鬱輪袍》,並增加了幾個小段落。又註明唐朝王維所作,應未可盡信。但此後各家所傳之樂譜均以此為藍本。共分為十五段:(一)營鼓、(二)升帳、(三)點將、(四)整隊、(五)排陣、(六)出陣、(七)接戰、(八)垓下、(九)楚歌、(十)別姬、(十一)鼓角甲聲、(十二)出圍、(十三)追兵、(十四)逐騎、(十五)眾軍歸里。

 

此曲為南派琵琶曲。其定弦與一般琵琶曲不同,為 A、B、E、A(一般定 A、D、E、A),故在「掃」弦會產生緊張的特殊音響。樂曲開始時,鼓聲、號角聲及馬蹄聲交織在一起,這是楚漢相爭的序幕,殊覺雄壯,中間幾個段落著重描寫項羽之驍勇善戰的威武形象。所謂「力拔山河氣蓋世」是也。及至《楚歌》、《別姬》,加入了新的素材,敗走之勢已成,壯氣已消。項羽悲壯地訣別他的愛妃虞姬,突圍而出。這是全曲的對比部份。最後的樂段,項羽逃到烏江,在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的情況下自刎身亡,是無可奈何的悲劇性的結束。

 

此曲並不著重戰爭場面的描寫,而把重點放於稱霸一時的項羽在失敗時的內心描述,尤其是別姬時的無奈與落寞。所謂「時不利兮騅不逝」是也。全曲雖屬變奏體形式,但在結構上,具有完整「起、承、轉、合」的程式,是一首優秀的琵琶曲,亦顯示出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的高度發達。

 

歐洲巡演暨2020年第二十三屆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

3/2/2020

匈牙利布達佩斯藝術皇宮

指揮:閻惠昌

琵琶:張瑩

中阮協奏曲 《雲南回憶》
劉星

獻給我摯誠的朋友 - 陳文

 

每當她講述童年的情趣,都會令我產生無限的幻想和無盡的思念。那迷人的風情、令人超脫的音樂,滋潤了我的靈感,也為我深鬱的情感帶來清新的感受。令人遺憾的是,我從未到過雲南。但願這不是終身的遺憾。

 

— 劉星

 

作者是一位年青的作曲家,作品極富現代氣息。這是全國第一首中阮協奏曲,在中阮演奏技巧上有很大的突破,尤其是擺脫了中阮傳統的伴奏地位,而成為一種有獨特風格的獨奏彈撥樂器。此曲運用了爵士樂的節奏及和聲,急促跳動的分解和弦,一改傳統中國音樂的風格。全曲分三部分:第一章是中庸的小快板,第二章是呆滯的慢板,第三章是機械的快板。

 

 

浪漫神州行

21-22/11/1997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中阮:劉星

《絲綢之路》
姜瑩

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綿延千里,以其神秘而廣博的內涵、豐富而精美的歷史遺存,承載著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歷史,延續著萬古文化的血脈,同時也蘊藏著古代四大文明交會的傳奇色彩。在這條讓人神往的絲路上,豐富的音樂文化不禁讓人充滿著絕美遐想。此充分發揮民族器樂的樂器性能、音色特點及演奏手法,運用西域、中東地區等多種音樂特徵及各種世界音樂元素,使作品帶有多元的音樂文化特點。音樂以一種開放式的結構在不斷地變化,在蘊藏內在力量的同時逐步達到樂隊輝煌的音響及審美心理的高潮,仿若太陽的金光照耀在茫茫戈壁大漠,將生命的熱情與夢想一起照亮!

 

— 姜瑩

 

* 本首樂曲使用之特色樂器:板胡(魏冠華)

 

 

天籟春曉

25-26/1/2019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交響音詩 《沙迪爾傳奇》
劉湲

沙廸爾是滿清時,新疆少數民族的一位民族英雄,在與清皇朝的抗爭中,被清政府所殺害。新疆人民為緬懷他,至今仍傳唱著紀念他的歌……。

 

這首樂曲所用的音樂素材,充滿新疆地區的風情和氣質。作曲的技法亦屬傳統的手法和方式。曲中的音樂旋法、色彩語匯及混合式節奏亦表現出細膩深情的敘述和豪壯而又富戲劇性的強烈高潮。

 

— 劉湲

 

 

名家名曲夏飛雲

3-4/1/2014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夏飛雲

《慶節令》(香港中樂團委作)
王寧

民族管弦樂《慶節令》主要表現節日場景和人們節日的心情;其中部分素材是從我國東、西、南、北的多種不同民族民間音樂中汲取並加工提煉而成,也意謂東南西北齊歡樂,舉國上下慶佳節。

 

— 王寧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作,並於 2006 年 4 月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中英對話」音樂會中作世界首演,指揮閻惠昌。

** 本首樂曲使用之特色樂器:京胡(魏冠華)

 

 

中樂百首精選II—樂遊華夏

13/11/2020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將軍令》 古曲
顧冠仁

中國民間音樂中「同名異曲」的現象十分常見,《將軍令》是其中一個最為大家熟識的例子。雖然這首樂曲極為流行,但各地的《將軍令》,在旋律、結構和演奏組合上,有很大的差異。常見的《將軍令》,旋律較為威嚴雄壯,多於地方戲曲中開場、擺陣的場面中演奏。以流行於蘇浙等地的十番鑼鼓曲《將軍令》為例,該曲傳統上用作十番鑼鼓的開場曲。彭修文曾將此曲改編為民樂合奏。

 

另一首廣為大家熟識的《將軍令》,樂譜最早見於華秋萍(1784-1859)所編的《琵琶譜》(1818年),列為浙江陳牧夫所傳。浙江箏派的傳統曲目中亦包括此曲,結構上與琵琶相近。十九世紀初,清代蒙族文人榮齋所編的合奏譜《弦索備考》(1814年抄本),收有《將軍令》一曲,部分旋律與華氏《琵琶譜》所收一曲相近。因此華氏所收的一曲,可能在十九世紀以前,已在滿、蒙兩族的文人流傳。清末李芳園所編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1895年),亦稱華氏譜所收一曲為《滿將軍令》。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後,此曲被改編為新型的民樂大合奏作品。近年超過一百齣以清末武術家黃飛鴻為題材的新舊系列電影,亦以此曲作為主題音樂,使到樂曲成為一家喻戶曉的旋律。

 

顧冠仁改編的《將軍令》,以華氏《琵琶譜》所傳為本,並對原曲旋律作了一些改動,又加入了編鐘和編磬等樂器,使樂曲的氣勢更為宏偉壯麗。樂曲的前奏,以鐘、磬、鼓等樂器為主,仿似古代將軍升帳,鼓角齊鳴的威武形象。節奏明快的主題旋律首先在彈撥樂組展開,這個主題其後分別由拉弦樂組和編鐘、編磬奏出。接著拉弦和吹管組奏出一個從原有旋律變化而成、帶有附點節奏的副旋律,引出以嗩吶為主的旋律高潮,隨後的一段音樂,由慢至快,樂器層層疊疊進,節奏緊迫急促,把音樂堆向高潮,表現了古代營中軍士走隊疾進的緊張氣氛。最後一段的行板莊嚴宏偉,充分刻劃了古代將軍力拔山河的氣慨。     

 

元朗劇院開幕藝術節 

羅文與香港中樂團—《皇者之約》音樂會

12-14/5/2000

元朗劇院演藝廳

指揮:閻惠昌

《西湖夢尋》
錢兆熹

樂曲形象地描繪了十里西湖的秀麗風光及千姿百態的自然景物,予人以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強烈感受。全曲由〈水月〉、〈魚樂〉、〈山寺〉三個樂章組成。一九八六年首演於北京音樂廳,受到專家觀眾的高度讚賞。《北京音樂報》評論該曲「構思精巧、手法新穎、寓意深永,有著迷人的魅力。」

 

 

山水畫境

20/9/2014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演出:浙江民族樂團

 

此錄音由場地提供,僅作參考用途。

嗩吶協奏曲 《喚鳳》(香港首演)(減縮版)
秦文琛

以古老傳說中美麗的「鳳凰」為象徵,召喚一種民族的精神和氣質。作者在幾年前,觀看一組油畫《火中的鳳凰》後有感而作。「鳳凰」在黑暗中誕生、成長,經過烈火的洗禮,走向成熟,最終飛向太陽。畫中所體現出來的那種生命的活力和精神讓作者非常感動。此曲象徵生命恆古的嚮往和追求。

 

— 秦文琛

 

 

《郭雅志的吹管世界—嗩吶傳奇》

13-14/4/2007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嗩吶:郭雅志

《第二交響樂》 為大型中樂團與管風琴而作
關廼忠

第一樂章:<莊嚴快板>

第二樂章:<柔板>

第三樂章:<諧謔曲>

第四樂章:<快板>

 

中樂隊樂器種類繁多,音色多采。而且由於每種樂器又有獨特的傳統演奏法使中樂隊有豐富的表現力。管風琴號稱西方的樂器之王,音色凝重,莊嚴肅穆。中樂隊與管風琴互相配合會給管風琴帶來色彩斑斕的變化與鮮明的民族特色,也給中樂隊增添前所未有的威力。

 

《第二交響樂》以鮮明民族風格的旋律與西方的嚴格曲式寫成。西方奏鳴曲式以相對比的兩個主題組成,經過發展,矛盾得以統一,結合成一個整體。以兩主題一剛一柔,一陰一陽恰似中國之太極陰陽兩儀,相互依存,合二為一。中西之樂器,中西之旋律與結構,中西文化之精神的融合,將體現對世界的發展進步與全人類之和平友愛的期望。

 

* 本曲於1989年特意為香港文化中心開幕而寫成,並在同年11月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首演,指揮關迺忠。

 

 

永恆的羽翼—香港文化中心30周年誌慶音樂會

29-30/11/2019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管風琴:沈媛

《亂雲飛》 根據京劇《杜鵑山》改編
彭修文

這是現代京劇《杜鵑山》中的主要唱段,以成套的板腔形式,表現劇中人起伏跌宕的複雜心情,充份發揮了京劇唱腔的特色,是推陳出新的成功典範。

 

改編成民樂合奏曲以後,保留了戲曲中原有的京胡及京二胡;其唱腔部份則根據唱詞內容,分別由嗩吶、胡琴、笛子、彈撥樂交替擔任演奏。改編者以精緻的配器,發掘調整民族樂隊的潛質,使之成為一首獨具特色的民樂合奏曲。樂隊演奏得絲絲入扣,使人聽來一氣呵成,蕩氣迴腸。

 

 

「向大師致敬-彭修文逝世二十周年紀念音樂會」

9-10/12/2016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交響詩-流水操》
彭修文

這部作品寫於 1979 年,以古琴曲《流水》作素材、構想成篇。全曲分段如下:

 

引子

(一)小溪

(二)江河

(三)峽灘

(四)大河

尾聲

 

長江大河,以源頭滴水,不斷壯大,終成滔滔之勢。向著東洋大海,萬里奔流不息。人的一生亦復如是,有風華正茂之時,也有坎坷拼搏之日,然而總是執著地追求著自己的理想。

 

曲終瞑想,不禁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之感喟。

 

《交響詩—流水操》於 1984 年全國第三次創作評獎中獲第一獎。

 

 

《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香港中樂團中國內地巡演》

3/6/2017

北京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 此錄音並非使用專業器材錄音,僅作紀念和參考用途。

《豐收鑼鼓》
彭修文、蔡惠泉

此曲作於 1972 年,樂曲借用民間吹打音樂的鼓點和旋法加以變化發展,充分發揮傳統敲擊樂器豐富多彩的表現能力,既有傳統民族風格,又具有時代氣息。

 

樂曲分四部分:引子由雄壯嘹亮的吹管樂開始,然後展現了一幅熱烈、歡欣的勞動場面,旋律跳躍,節奏明快。緊接的一段鑼鼓,以浙江吹打樂中音色最豐富的十面鑼主奏,情緒更歡騰熱鬧;第二部分同樣以吹管樂開始,但曲調轉為富號召性的旋律。之後,弦樂及笛子先後奏出歌唱性的旋律,彈撥樂輕快的節奏,跳躍的旋律,表現了人們喜悅的心情。  

 

第三部分再現了樂曲開始的曲調後,笛子吹出一段明亮的散板,描繪一幅優美如畫的田園景色,雲鑼奏出柔和的琶音,猶如清澈的水波粼光;最後一段運用潮州大鑼鼓的打法,借其「火炮」點子加以發揮,氣勢磅礡。樂曲重複開始的旋律後,敲擊樂又運用京劇鑼鼓中「急急風」、「馬腿」和蘇南吹打中「螺螄結頂」的點子加以發展,樂曲在急促火熱的氣氛中結束。  

 

 

「歐洲巡演暨2020年第二十三屆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

3/2/2020

匈牙利布達佩斯藝術皇宮

指揮:閻惠昌

《古槐尋根》
趙季平

諺語︰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引子與尾聲是那綿綿思緒的呼應,深情優美的慢板表達了對故鄉的真摯眷戀,情趣盎然的中段小快板則形象地刻畫了遊子返鄉的歡樂場景。

 

 

金曲經典 都會交響—第43樂季開幕音樂會

27/9/2019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第二琵琶協奏曲》(香港中樂團委編)
趙季平

趙季平《第二琵琶協奏曲》是悉尼交響樂團和中國國家大劇院聯合委約的作品,於 2013 年在悉尼歌劇院音樂廳世界首演。該作品採用了蘇州評彈的音樂元素,在創作意義上並沒有拘泥於西方傳統協奏曲的結構,而是採用單樂章的形式在思想和情感詩意的表達上做更多的探索。以凝煉的音樂線條,舒展的和聲氣質激發聽眾豐富的想像力。

 

* 香港中樂團委編,並於2019年4月12-13日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風雅頌之交響-新時代趙季平與歷史時空對話」音樂會中作中樂版首演,指揮閻惠昌,琵琶吳蠻。

 

 

中樂百首精選III—牡丹亭、黃土地

17-18/9/2021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琵琶:張瑩

管子協奏曲 《絲綢之路幻想組曲》
趙季平

我對古絲綢之路的印象是從繪畫中得來的,記得少年時代我在父親的畫案旁看他從絲綢古道寫生回來創作的一幅幅國畫山水,畫面中的構圖和筆墨的千變萬化,給我留下了神奇和幻想,我總覺得這圖畫中充滿了音樂的空間,任我的樂思在這廣袤的天地間自由翱翔。經過時間的孕育,我用音樂結構了《長安別》、《古道吟》、《涼州樂》、《樓蘭夢》、《龜茲舞》。這是我在古絲綢之路上的音樂之旅。

 

為言地盡天還盡 

行到安西更向西

— 唐朝 岑參

 

— 趙季平

 

 

《絲綢之路幻想組曲》

12/2004

香港荃灣大會堂

指揮:閻惠昌

管子:郭雅志

《憶》(《大漠孤煙直組曲》第四樂章)
趙季平

你說,你喜歡這個樂章,而每當聽到它時,你的兩眼就像是淚的泉,淚的河。

似乎,你從中感知了甚麼,似乎,在你的心中,它已是自己的……

我的樂句流淌你無盡的思索,我的生命中繚繞著你輕吟的歌,原本坐在這裡的有你,還有我,可你卻去了遙遠的天國……

剩下的,唯有音樂能為我們繼續訴說,樂聲未起,我的胸中已是淚雨滂沱……

 

─ 趙季平

 

 

歐洲巡迴訪問演出暨2020年第二十三屆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

3/2/2020

匈牙利布達佩斯藝術皇宮

指揮:閻惠昌

《雲南風情》
關廼忠

雲南省位於中國西南邊疆,其地理環境複雜;有崇山峻嶺、奔騰江河、蜿蜒的河谷及平坦的盆地,形成了當地民風活躍、奔放,山歌、小調尤其豐富多彩,聞名於世。

 

《雲南風情》由三個樂章組成,屬組曲形式,每一個樂章由一首民歌變化展衍而成,但並沒有拘泥於原民歌的詞意,而是利用音調和風格創造出新的意境。作者巧用多變的和聲,使調性顯得豐富:在配器法上亦頗有心思,展現清新的色彩,加之其不落俗套的獨特節奏運用,使每一樂章皆有不同的意境及風格。

 

第一樂章:雲海馬鈴

旋律自花燈歌舞小調《十大姐》,原曲是描寫十個姑娘採茶的歡欣情趣,曲調活躍舒展,秀美動人。現把它改為描寫馬隊驢馱穿行在雲霧繚繞的山間,亦富風情種種。

 

第二樂章:叢林夜色

這是《小河淌水》的變奏,描述出愛戀的情懷。

 

第三樂章:鬧元宵

主要取材於《放馬山歌》,旋律只由四個音組成,起伏不超過五度,但生動活躍,帶有原始的風味,現用於描寫元宵的情景既熱烈又風趣。中段弦樂及嗩吶先後奏出優美的慢板,使熱鬧中亦見溫情,對比得令人回味。主旋律再現時以急板的速度,由不同的樂器奏出,營造了一個寬廣而熱鬧的畫面,在歡騰的氣氛中結束。

 

— 關廼忠審訂

 

* 本首樂曲使用之特色樂器:巴烏(林育仙)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並於1982年4月「第六職業樂季首次音樂會」首演,指揮吳大江。

 

 

雲南風情

19-20/1/2018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關廼忠

《管弦絲竹知多少》
關廼忠

中國樂器共有數十種之多,樂器的名稱,它們能發出的聲音和擅長演奏的音樂類型,都在這首曲子中逐一介紹。樂曲採用了優美的江蘇民歌《茉莉花》為主題,通過了變奏發展的手法將各種樂器的介紹融化在一首完整的樂曲中。聽過這首樂曲,大家不但會對中樂隊有進一步的瞭解,也會欣賞到別具一格的美妙旋律。

 

 

管弦絲竹金曲夜

25/10/1986

香港體育館

指揮:關廼忠

旁白:汪明荃

 

此錄音由場地提供,僅作參考用途。

《精.氣.神》
陳明志

在東亞的哲學概念裡,「氣」乃宇宙萬物內在的生機,其與深層生命內涵有著凝聚內化的特性。故「氣」可創生轉化和包容萬象,並在其內部蘊含的陰陽兩極的對比統一中,呈現出無窮的生命活力。因此在藝術的殿堂裡,「氣的流轉」自然也成為作品的創造與生命力的本源。

 

《精.氣.神》以宇宙生命的環形運動為背景,嘗試透過不同的音形和特變、多變的音色,或動或靜的承接轉換,以求在一陰一陽、一虛一實的節奏韻中,體現東亞藝術文化中那種剛柔並重、抑揚頓挫的美以及中華民族所崇尚那種鍥而不捨、百折不撓的「精、氣、神」韻與及奮鬥精神。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於 1998 年 2 月首演,並於 2001 年聯合國國際音樂局主辦的「國際現代音樂交流會」選為該年度十首推薦曲目之一。  

 

— 陳明志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作,並於 1998 年 2 月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的「香港藝術節 ─ 香港中樂團」音樂會中作首演,客席指揮曾葉發。

 

《風采—香港作曲家中樂作品》

27-28/5/1999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夢蝶》
陳能濟

《夢蝶》乃莊子「齊物論」之「莊周夢蝶」而引發起的音樂聯想。在《夢蝶》中莊子既把自己的形體看作是蝴蝶中的幻象,又把身外的蝴蝶看著是自己夢中的偶現,如此,即不能確知有「物」又不能確知有「我」,究竟我是物呢?還是物是我呢?「物」、「我」即無所肯定,則宇宙中的事事物物,只好讓它去吧!人世間的是是非非,也讓他們說夢話去吧!

 

如此,音樂憑想像變化,在虛幻的冥想世界中,把世俗的煩惱拋去,將難以完成的事在夢中實現。只是:現實生活可否也是夢境的一部份?當夢醒時又將如何?……這一切,就讓音樂帶著我們進入「物」、「我」不分的境界去吧!

 

第一段:一隻美麗的蝴蝶在虛幻的世界中任意遨遊,忽高忽低,忽快忽慢,若隱若現的正舞著,彷彿身在夢中的「我」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此段的音樂主要在意境的描繪,並無完整的音樂主題出現,僅是一些片斷的旋律而已。

 

第二段:一個優美的主題從低音升起,又在高音延續著,像不斷變化的蝴蝶,慢慢地化成千萬隻五彩繽紛的蝶兒在空中閃爍,絢麗的光芒,虛幻的景象讓音樂進入了更大的靈空世界。此段音樂是第一段的延續,並一氣呵成。

 

第三段:高昂的主題音樂由嗩吶奏出……「我」驚覺起自己原來竟也成了千萬隻蝶中之一員,在空中飄遙飛翔,由驚恐、害怕轉為欣喜、歡暢。在這裡是「人」是「蝶」已不可分,也不再重要。在這奇妙的空間只要恣意的享受,擺脫塵世的牽絆。此段音樂先慢而快至急板、溫柔、跳躍、歡樂而不和諧。

 

第四段:愉快的、奇妙的畫面突然消失,音樂再度回到虛無飄渺,一隻蝶兒舞著的靈幻世界。第一段的音樂再現,最後甚至歡樂快速的音樂素材也以慢板的姿態再現,在寧靜中結束全曲。就像常人說的:美景雖然不再,但回憶卻一幕幕呈現於眼前,常常使人弄不清究竟是夢醒,抑或是再跌落另一個夢中。

 

 

《風采—香港作曲家中樂作品》

27-28/5/1999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故都風情》
陳能濟

《故都風情》是一首充滿懷念的樂曲,彷彿孤寂的行人倒退回歷史的旅程中,緬懷那逝去的時光,走過那煌煌太陽下的沙漠、草原。晨曦稀微中的西安城,荒山古廟裡的寸寸斜陽,充滿神奇的西域走廊,那數不清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多少的歲月、年代。聽那城樓的大鐘不停的敲著,從遙遠的中古敲向未來,嗚咽著人生的悲歡離合,無奈唏噓,濟滄海來,渡桑田去,朝朝暮暮,暮暮朝朝,那支離破碎的記憶就彷彿海市蜃樓的一現,黃樑夢中的一瞬,夢去了,便是一片的惘然。「樵樓初鼓定天下……隱隱樵樓二鼓敲……樵樓三鼓更淒涼……」幾千年來的中國,萬家燈火,燦爛喧嘩,在更鼓聲中漸漸靜了下來。

 

此曲於1984年6月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首演,吳大江指揮。

 

 

煇煌中樂20年

12-13/9/1997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陳能濟

 

 

~ 此錄音為1997年「輝煌中樂20年」音樂會現場錄音之修訂演出版,僅作參考作途。

音畫 《流水》
陳培勳

創作本曲的靈感來自古琴曲《流水》*,作者藉著描寫各種流水形態,去抒發本身對祖國河山的熱烈情懷。全曲以滾滾流水的音型配上抒情婉轉的歌頌主題,對波濤洶湧及川流不息情景的著意描繪,是全曲的高潮。

 

作者把情和景的描寫繁密結合在一起,銳意將山水細流及波濤滾滾的聲勢和動態藝術性概括起來,去歌頌祖國的壯麗山河。樂曲的引子和結尾的氣氛都見凝重、嚴峻和肅穆,用以顯示高山峻巔和雲霧繚繞的宏偉情景,一如詩人於《詠三峽》所說的:

 

峨岷高萬丈,夔巫鎖西風,

江流關不住,眾水盡朝東。

— 陳毅

 

* 此曲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相傳為伯牙所作,言其志在高山,仁者之樂也;志在流水,智者之樂也。最初《高山》、《流水》本為一曲,至唐代才分作兩曲,至宋代又分為若干段數。明清以來經不少古琴家的加工,更臻完美,可說是中國歷代古琴家的集體創作。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並於 1986 年 9 月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和平之歌」音樂會作首演,客席指揮葉惠康。

 

 

中樂百首精選

25-26/9/2020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西北第一組曲》
譚盾
1986 年創作

作者將其舞劇《黃土地》音樂中選材精減,並重新設計編配。西北的音樂多以「信天游」的音調為源,高亢、挺拔而自信中亦滲透着苦難的愴然。作者緊緊地捕捉著這種氣質,並以生動的音色、音響組合,刻劃出那種明朗爽直而又深沉渾厚的人情風采。第一組曲共分四段。

 

〈老天爺下甘雨〉

〈鬧洞房〉

〈想親親〉

〈石板腰鼓〉

 

《山水響》

3-6/9/2001

屯門大會堂演奏廳

指揮:閻惠昌

胡琴協奏曲 《火祭》
譚盾

《火祭》的結構綜合了中國傳統的祭祀音樂、宮廷音樂的形式。演出時,兩個樂隊分別佈置於觀眾堂(站著演奏)及舞台(坐著演奏),正如唐代樂伎分部制度中的坐部伎及立部伎一樣。樂隊指揮是主持儀式的祭師。

 

胡琴獨奏的音樂素材及情緒共分三部:(一)中胡:敘說、(二)二胡:單純、(三)高胡:鳥語。整個作品基於人和自然的角度,祭念我們生活中永無休止的儺難,祭求來日的和平。

 

《火祭》中的部分音樂素材來源於作者為電影《南京:1937》所寫的電影音樂。作者將這部新作《火祭》紀獻給在「南京大屠殺」中被殺掉的三十多萬中華同胞。此曲由香港中樂團於1995年9月委約,並於1996年3月1日的香港藝術節音樂會中作首演,客席指揮:譚盾。

 

 

第二屆香港胡琴節—名家與經典

26-27/6/2009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胡琴:嚴潔敏

《千章掃》 (香港中樂團委編/首演)
羅永暉

作曲家從中國草書的動態美獲得創作靈感,借助琵琶特有的舒發性和「驟雨狂風」般的表現能力,用漸進的聲響層次,對照動作體態、線性起伏,和速度疾徐的變化。琴音在剛柔濃淡的對比中,發揮了流暢無濟,一貫到底的氣勢。

 

《千章掃》共分為四個部份,各有特定的標題與氣氛,分別從或靜或動的音樂造型作起點,再層層疊疊,脈脈相承,而且連綿不絕,像一筆而下,直帶到終結。

 

1. 胸中氣 2. 游絲連綿  3. 點滴成流  4. 蟠龍走

 

— 羅永暉

 

東成西就

香港中樂團與香港管弦樂團聯合音樂會

8/6/2006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琵琶:王梓靜

《風采》
羅永暉

《風采》以唐朝詩、書、畫三件藝術作品為依據,借助中樂隊的特有音色,發揮音樂的想像。全曲共分為三個樂章。

 

〈牧放圖〉(唐朝韋偃畫作)

此畫描繪皇家牧場的情景,全圖有馬千多匹,線條流暢有力,刻劃精細。

 

〈江雪〉(唐朝柳宗元五言絕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全詩表現卓絕的空寂境界,為詩之上品。

 

〈醉僧帖〉(唐朝懷素草書)

「人人送酒不曾沾,終日松間掛一壺,草聖欲成狂便發,真堪畫作醉僧圖。」其草體具有抽象的動態美,奔放豪邁,有奇姿絕俗的氣勢。

 

 

《風采—香港作曲家中樂作品》

27-28/5/1999

香港大會堂演奏廳

指揮:閻惠昌

《星河潑墨》
羅永暉

我以《星河潑墨》為題,不是對漫遊星空的狂想,而是回憶兒時搭渡輪的時候,看見霓虹燈在海面隨波浪搖曳的氛圍,遂藉此曲表達對於舊碼頭的懷念。

 

《香港華采—香港2010作曲家節》

30/4/2010 – 2/5/2010

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

指揮:閻惠昌

交響組曲 《黔嶺素描》(作品23,1982/2007)
朱踐耳曲、編曲 (中樂版世界首演)

作曲家的話:

香港中樂團於2006年和2007年曾兩度成功地演出我的委約作品《悲調》,今天又將上演我新改編的組曲《黔嶺素描》。我們已是老朋友了,能和世界級的香港中樂團合作,能和閻惠昌先生及全體演奏家們再次相聚,我深感愉快和榮幸。


— 朱踐耳

 

-----------------------------------------------------------------------------------------------------------

 

1981年我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四個縣的鄉間去,在那夢幻般多姿多彩的農家生活中,在那迷人醉人的原始音樂中,獲得了嶄新的創新靈感,於是寫成這套組曲。原為交響樂隊而作,2007年改編為中樂隊合奏。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賽蘆笙

侗族人的蘆笙比賽盛會,每村都派蘆笙隊參加,各吹各的調,氣勢雄渾,山谷震盪。本曲分別以三組不同音色類的樂器,代表三個蘆笙隊,重重疊疊,音響豐富,熱烈有趣。

 

第二樂章:吹直簫老人

苗族的直簫,圓潤幽雅,民間老藝人仿佛深深陶醉在畢生的回憶之中。

 

第三樂章:月夜情歌

取材於侗族的琵琶歌。這是一種獨特的調式,優美而別有風味。

 

第四樂章:節日

農曆八月半是苗族的「吃新節」(吃新收割的穀子)。人們歡樂起舞,慶祝豐收。樂曲的中段,在七拍子(7/4)的蘆笙曲的背景下,響起一曲苗族的「飛歌」。


— 朱踐耳

 

-----------------------------------------------------------------------------------------------------------

 

香港作曲家節2010

情繫元宵夜.樂旅中國IV

第三十八屆(2010年)香港藝術節節目

28/2/2010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悲調》
朱踐耳

作曲家的話:

 

1965年我到廣東省沿海的漁民中去瞭解生活,採集民歌。在眾多的美妙迷人的漁歌中發現了一首《苦歌》悲愴悱惻,深深打動了我。兩三年前,當香港中樂團來委約作品時,我就以此素材創作了一首樂曲《悲調》。

 

當然,這裡已遠遠超越了漁歌的範圍,具有更為深遠的思考。記得那《黃河大合唱》中的兩句詞:「五千年的民族,苦難真不少…苦痛受不了」最最觸動我,使我浮想聯翩:那哭倒長城的孟姜女;那感動天地的竇娥…何止千千萬萬,這是老百姓的不幸,全民族的不幸。

 

中國傳統音樂以單旋律為主,和聲很不發達。所以在為中樂合奏寫作時,我是從線性思維出發,用幾個不同性格的線條組合成網狀結構,以適應「人人各抒衷腸」的內涵的需要。這種寫法是否可行,是否有效,還要通過演奏實踐來驗証。

 

香港中樂團是蜚聲中外的著名大樂團。衷心感謝樂團的藝術總監閻惠昌先生以及樂團全體同仁們為我提供這樣一個寶貴的合作機會,使拙作得以和香港的音樂聽眾見面,使我深感榮幸!望多多指教。


— 朱踐耳

 

-----------------------------------------------------------------------------------------------------------

 

這首樂曲一開始那持續的固定低音,彷彿是踉蹌的步態和不平的心態。在這背景下,出現一個淳樸而悲切的主題。先是獨奏(一人訴說),以後是齊奏(眾人訴說),同時還隱約出現兩個副題,一高一低,作為陪襯。

 

這個悲調主題,在十二個不同調性上共出現了十二次,由單一調性到雙調性、三個調性的重疊,情緒愈來愈激動,在高潮的頂點時,悲慟欲絕,呼天喊地,達到了天怒人怨的氣勢……最後,猶如餘音繞樑,在一聲長嘆中漸漸消失。


— 朱踐耳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並於2006年4月「中英對話」音樂會中作世界首演,指揮閻惠昌。

 

第二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香港文化周及「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開幕演出

「都會交響」 香港中樂團音樂會

1/11/2019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主廳

指揮:閻惠昌

《滇西土風三首》
郭文景

《滇西土風三首》的寫作時間跨度為15年,第一、二樂章完成於1993年,1994年3月由香港中樂團首演,第三樂章完成於2008年底,2009年2月作首演。這部作品的最終完成,要感謝香港中樂團總監閻惠昌先生的耐心、寬容與堅持。

 

第一樂章:阿佤山

樂曲以強烈尖銳的打擊樂器和彈撥樂指甲彈面板的特殊音響效果開始,渲染出原始的氣氛。在廣板之後,轉入沉重蒼涼的慢板,古老沉鬱的旋律在弦樂和大笛間交替出現。其後是憂鬱如歌的行板段落,樂曲在陳述與發展中一直保持著節奏的凝重質感,這一沉重的行進感從極弱推進到極強,在高潮中結束這一樂章。

 

佤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盟、滄源、孟連三縣山區,地處於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山巒重疊,平壩極少,被稱為阿佤山。佤族信仰一種萬物有靈的自然宗教,有殺雞、殺豬、剽牛祭鬼的習俗,並把木鼓作靈物崇拜,故有「砍牛尾巴」和「拉木鼓」的原始宗教活動。

 

第二樂章:基諾舞

本樂章並非輕盈歡快的舞曲,而是質樸沉穩的小快板,顯示出山民獨特的氣質。中間部分是較自由的山歌風樂段,由三支洞簫在三個不同的調性上演奏,之後又轉入小快板,並逐漸淡淡消失。

 

基諾族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區,是當地古老的原居民,從事農業為主,種茶歷史悠久,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過去盛行祖先崇拜,信仰萬物有靈,亦尊奉諸葛亮,宗教活動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

 

第三樂章:祭祀—火把—烈酒

這一樂章並不單一描寫某個民族,而是描寫雲南各民族都有的生活場景。樂曲著力表達的是那些與自然和諧相處並融為一體的人民所特有的豪放與粗獷的氣質。


— 郭文景

 

* 《滇西土風三首》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第一、二樂章於1994年3月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的「雲南寄情」音樂會中首演,指揮福村芳一。第三樂章於2009年2月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樂旅中國3-郭文景的中樂世界」中作世界首演,指揮閻惠昌。

 

上海世博會 - 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音樂會預演

8/5/2010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笛子協奏曲 《愁空山》-為竹笛及民族管弦樂隊而作
郭文景

《愁空山》作於1992年10月,是我的第一部為民族樂器而作的協奏曲。「山」是我音樂創作的一個貫穿性主題,這可能與我出生在中國西南的山城重慶有關。此曲的標題,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長詩《蜀道難》。李白在這首詩中,描繪了四川大山的歷史傳奇和千屻峭壁與萬丈飛瀑的神奇景象。

 

第一樂章:廣板

我用了李白《蜀道難》中「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這兩行詩句來概括本樂章的形象和內容。開始處的「歎息動機」和排簫的音色精確地表現出了這種淒涼、迷朦的情緒。獨奏笛子一進入,就用「迴圈換氣」的技巧吹出了一個「不可能的」長音,聽眾可以因此感受到綿延無盡的群山。

 

第二樂章:快板

這個樂章音樂風格帶有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色彩。竹笛「雙吐迴圈換氣」的快速音流,描繪出層嶺疊翠的山野在陽光下的斑斕色彩。

 

第三樂章:行板

我用李白的長詩《蜀道難》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幾行詩來概括和描述這個樂章。濃重的鼓聲和音色醇厚的獨奏低音大笛描繪出了這種悲劇氣氛。我認為自己在這部作品中的主要貢獻,在於改變了傳統中國笛子清朗明麗和高亢歡快的性格形象,成功地賦予它未曾有過的悲劇性格和戲劇性的力量。


─ 郭文景

 

2013華人作曲家音樂節閉幕音樂會

7/12/2013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笛子:唐俊喬

革胡協奏曲 《莊周夢》
趙季平

音樂在夢境中馳騁—「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作曲家採用大提琴與中樂隊的協奏形式演繹中國先秦思想家莊子的哲學觀,以求道之神韻。

 

— 趙季平

 

* 此曲大提琴協奏曲版本,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並於2008年11月8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的「馬友友與HKCO-2008新視野藝術節」中作首演,指揮閻惠昌,大提琴獨奏馬友友。革胡協奏曲版本於2011年9月11日在成都嬌子音樂廳舉行的「港韻耀金秋—成都愛心音樂會」中首演,指揮閻惠昌,革胡獨奏董曉露。

 

 

精·氣·神—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

香港中樂團中國大型民族交響音樂會

6/6/2017

上海保利大劇院

指揮:閻惠昌

環保革胡:董曉露

 

~ 此錄音並非使用專業器材錄音,僅作紀念和參考用途。

《長安社火》
趙季平、魯日融

「社火」是一種民間喜慶的歌舞活動形式。樂曲以陝西秦腔音樂為素材,同時吸取了民間的鑼鼓節奏;反映了長安人民在節日喜慶時的各種歡樂場面。

 

風雅頌之交響-新時代趙季平與歷史時空對話

13/4/2019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十面埋伏》 古曲
劉文金、趙咏山

簡稱「十面」,屬大套武曲,最早見於華秋蘋編的《琵琶譜》中,後李芳園收錄於《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改稱為《淮陰平楚》,後各家演奏譜的段落不甚相同,大部分為:(一)列營、(二)吹打、(三)點將、(四)排陣、(五)走隊、(六)埋伏、(七)雞鳴山小戰、(八)九里山大戰、(九)項王敗陣、(十)烏江自刎、(十一)眾軍奏凱、(十二)諸將爭功、(十三)得勝回營,有部分演奏家不演最後三段。

 

此為北派琵琶曲。唐詩人白居易詩云:「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當是此曲的寫照。樂曲運用了不少特殊的演奏技巧去塑造戰爭場面:「當其兩軍作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闢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淒而壯者為項王悲顏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金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淚之無從也。其感人如此。」(明代王猷定《四照堂集.湯琵琶傳》的描述。)

 

曲中又運用了一些曲牌作旋律骨幹,如:「吹打」一段取材於《大開門》,「眾軍奏凱」、「諸將爭功」、「得勝回營」數段,則是《五聲佛》、《撼動山》衍變而成。此曲具有很高的藝術魅力,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劉文金、趙咏山所編的合奏曲的表現手法更豐富。全曲分為七段:(一)列營、(二)吹打、(三)埋伏、(四)小戰(楚歌)、(五)大戰、(六)烏江、(七)奏凱。

 

 

第44樂季開幕音樂會

中樂百首精選-不朽名曲「春江.十面」

30/10/2020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二胡協奏曲 《長城隨想》
劉文金

創作於1980年至1982年。1982年5月,由閔惠芬擔任二胡獨奏、瞿春泉指揮上海民族樂團在「上海之春」首演。1984年,作品榮獲全國第三屆音樂作品評獎一等獎。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勞動者的偉大創舉,它像一條巨龍蜿蜒起伏在世界的東方,是中華民族團結、力量和智慧的象徵。作曲家採用了套曲的結構,以二胡與樂隊協奏的形式,從不同的側面,抒發了人們登臨長城時的種種感受。

 

樂曲共有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關山行

從徐緩而沉重的序奏開始。模擬我國古老的樂器鐘、磬、雲鑼的沉厚而深沉的音響,由低沉的三連音作陪襯。漸次強烈,在雲霧繚繞之中,萬里長城若隱若現。接著,鼓角齊鳴,樂隊全奏,音樂主題氣勢寬廣,雄渾剛健,彷彿雲海散去,萬里長城矗立在群山之巔。音樂主題表現人們登長城時,漫步關山,心潮激蕩的直接感受和對古老長城的讚嘆……二胡的旋律彷彿在回憶、思索,在深沉地吟詠……把我們帶到一個充滿詩意的境界,彷彿看到北國塞外青山無垠,群峰疊翠,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自然風光……

 

第二樂章 烽火操

這個部分的音樂急促而強勁,激越而富於變化,作者以烽火台象徵古代戰爭烽火,概括地表現了中華兒女為保衛家鄉前仆後繼,浴血奮戰的壯烈場面。二胡拋弓的運用,急劇變化的各種調式音階、全音階的運用、傳統京劇鑼鼓節奏、「馬腿」漸次壓縮的運用,最後不協和減七和弦的分解進行,技巧複雜、音域寬廣、節奏鏗鏘、情緒激烈,猶如金戈鐵甲縱橫,千軍萬馬酣戰。二胡所奏減七和弦分解式琶音衝到高音的頂峰之後,急劇下降,漸趨平靜,而後連接尾聲,二胡與樂隊的弱奏彷彿看到一幅月光慘照戰爭廢墟,古塞內外屍橫遍野的景象。最後二胡突慢突強地奏出氣衝霄漢、壯懷激烈的樂句,顯示了中華兒女的高風亮節。

 

第三樂章 忠魂祭

由慢板、廣板、散板(華彩樂段)、樂隊高潮段落等組成。沉靜而悲切的音樂和肅穆的鐘聲,引出了虔誠含蓄、如泣如訴的二胡主題,逐漸發展為心潮澎湃,激越豪放的動情段落。樂隊則以多種配器方法為之烘托,時而形成古鐘迴盪的音響,時而模仿男聲合唱的哼鳴,猶如山呼海應,增強了肅穆悲壯的氣氛。表達了人們對千百年來為保衛中華民族而犧牲的無名將士英魂的悼念和崇敬心情。二胡的華彩樂段和壯烈而寬廣的樂隊高潮段落,具有感情昇華的綜合性質和承前啟後的作用。

 

第四樂章 遙望篇

由旋律悠長、節奏健美的行板;堅定的垛板到小快板;寬廣的行板;如歌的慢板及輝煌的尾聲等組成。在穩健的節奏背景上,二胡變化再現了第一樂章的主題,音樂明亮且富有幻想色彩。隨之展開為一段具有舞蹈性的旋律,令人豁然開朗。由鏗鏘的垛板發展為小快板的段落,具有勇往直前和無堅不摧的動力。輝煌而壯麗的尾聲,變化再現並擴展了序曲的音樂主題,表達了人們對中華民族光輝未來的堅定信念。

 

— 劉文金

 

 

名家名曲賀新春音樂會

18/1/2013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二胡:宋飛

《拉薩行》
關廼忠

拉薩,藏語是「聖地」、「佛地」之意。是一座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古城。拉薩又有「日光城」之稱,一年的日照總時數達三千零五小時。天空碧藍如洗,名寺古剎金光閃閃,古寺裡匯集着東方的罕世奇珍,兼藏著千年的絢麗瑰寶。這個世界屋脊上的聖地,像謎一樣地吸引著世人。

 

第一樂章:布達拉宮

相傳公元七世紀,藏王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建造了這座宮殿,依山砌築,巍峨矗立。音樂以低音深沉的音響,模擬喇嘛的先鋒號角,雄渾嘹越,慢慢地推開布達拉宮沉重的大門。弦樂器的音色好似在佛香繚繞的大殿,仿見一線金光閃閃的寶藏……

 

第二樂章:雅魯藏布江

雅魯藏布江位於拉薩之南,是西藏的第一大江;它不僅哺育了西藏的民眾,也是西藏文化的泉源。音樂好似一首萬浪奔流,波瀾壯闊的江河之歌,唱起歲月如斯的慨嘆。

 

第三樂章:天葬

藏語稱天葬為「杜垂傑哇」,意為送屍到葬場。司葬者先餵桑供神,禿鷲一見煙火雲集而來,司葬者做完肢解之後,吹起海螺或仰天長嘯,禿鷲聞聲而至,盡食後飛去。作曲家以古箏的拉奏和弦樂呼應,掀開這個怵目驚心的場景。那種撕心裂肺的聲響,扣人心弦,令人毛骨悚然。

 

天葬之俗與佛教傳入西藏有關,顯揚「菩薩佈施,不惜身心」、「求道如此,及可得佛」的意念,倡導個人的一切包括肉身施捨眾生的佛道。此時,樂隊突入快板,音樂喧染著嘶叫、哭喊、咏經、爭食……一陣狂動之後,弦樂淒楚的背景裡,僅留著木琴還在像淚珠似地掛在人們的臉上。

 

第四樂章:打鬼

「吉多」藏語意為驅鬼節,藏曆十二月廿九日,布達拉宮的喇嘛要扮成惡鬼,一邊跳舞,一邊被人追打。這種跳神打鬼是新年伊始,驅鬼滅災的意思。夜晚各家各戶還要團圓喝「土巴」點燈燒香祈求如意吉祥的習俗。

 

作曲家運用現代意識的複合節奏型混奏,渲染出這一火熱而又神秘的氣氛,當中亦有前三個樂章的主題隱現,以表現人們還在緊守著傳統的靈念,最後樂隊掀起狂熱的高潮在祈福的熱切中結束。

 

此曲於1984年12月首演,榮獲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1987及2000年度「本地正統音樂最廣泛演出獎」,並獲觀眾選為「1999/2000年度精選樂曲」。

 

*本首樂曲使用之特色樂器:巴烏(李崇吉)

 

《幻想曲 秦.兵馬俑》

3-6/9/2001

屯門大會堂演奏廳

指揮:閻惠昌

《高原風情》
何占豪

雲貴高原上的民族,質樸而多情。從他們獨特的生活風情中,優美、純潔的心唱不盡的親情和愛戀,他們特有的音樂語言,像百條川流的清溪,總比他人的更明徹和清甜。

 

全曲分四個樂章,分別為:

 

第一樂章:<彝寨山景>        

運用彝族民歌及其變奏手法,描繪遼闊山林的美麗風光。旋律舒展優美,活潑的快板中跳動的節奏,使樂曲充滿活力。  

 

第二樂章:<門墻戀>

夜幕之下,小伙兒來到姑娘家的門外,獨弦胡傾述起無盡的愛慕之情,姑娘怎能不被打動?含情地邀小伙兒進屋相會,娓娓訴說的戀語,歡騰陶醉的對舞,瑤族青年的特有戀愛形式,沉浸着他們特有的浪漫和純情。

 

第三樂章:<蘆笙情>

吹起蘆笙向姑娘表達愛意,這古老而又簡樸的求愛方式,體現了苗族人樸實可愛的性格。苗族是古老的民族,「盤古開天」就是源自他們的神話,幾千年的民族為什麼如此純樸?

 

第四樂章:<賽歌會>

嚮往中的歌總會通向美好的未來,愛唱歌的民族都是熱情的看著未來的民族。

 

歡樂的彝族曲調,優美的布依族旋律,高亢的苗家飛歌,從四方八面湧來,歌的海洋裡有唱不完的歡樂。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作,並於2000年8月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中港情懷」音樂會中作首演,指揮何占豪。

 

 

中樂百首精選II-樂遊華夏

13/11/2020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籚笙:魏慎甫、阮建熹

《胡騰舞曲》
何占豪

據歷史記載我國隋朝最盛行的龜茲樂舞是胡騰舞。胡騰舞曲是吸收了北印度和波斯兩地的技藝,舞姿優美,富有異國風情。但音樂已經失傳,作者根據一些波斯音調和東方音調的印象,作此仿古樂曲。

 

何占豪作品音樂會

14/8/1987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何占豪

《節日賽馬》
何占豪

新疆少數民族喜愛以賽馬的形式歡渡自己的節日,樂曲前半部份描寫男女老少騎着馬兒前往賽馬場觀看賽馬的愉快心情,後半部描寫賽馬場上賽馬時熱烈緊張的氣氛,樂曲在群馬歡叫的高潮中結束。      

 

情人節音樂會2008

12/2/2008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何占豪

聲樂與樂隊 《胡笳十八拍》
吳大江
蔡文姬 詞

《胡笳十八拍》相傳為漢末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和音樂家蔡邕的女兒蔡琰(字文姬)所作。蔡文姬文才出眾,樂才過人。這首樂曲採用的琴曲《胡笳十八拍》為明朝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孫丕顯的刻本琴譜(琴適),詞、曲均較完整。據考證,這個刻本出自宋代。

 

《胡笳十八拍》是一部深刻感人的聲樂套曲。它描述東漢末期,由於戰爭動亂,作者(文姬)被擄南匈奴,後嫁與佑賢王為妻,在異邦渡過十二年漫長的歲月。胡漢停戰後,漢朝宰相曹操以重金贖回文姬;而文姬已在胡邦生下一雙兒女;據說,《胡笳十八拍》為文姬歸漢途中所作,它深刻生動地反映了作者控訴戰爭的悲慘,對漢國故鄉的思念,以及歸漢時離夫別子的難捨的感情。音樂方面,原琴歌抒情、細膩,絢麗多彩,漢蒙的音調水乳交融,音樂形象極為鮮明。

 

據歷史學家郭沫若引證:突厥語稱「首」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就叫做《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

 

此曲是作曲家根據原曲的第一、三、十二、十八拍加以演繹及改編而成的。在序奏中,作曲家塑造了歷史中戰亂的場面:民卒流亡、煙塵滾滾、兵荒馬亂……在這樣的背景中,推出女主角深情敘述自己辛酸、坎坷的遭遇。整個樂曲情景交錯,大樂隊的伴奏跳出原來琴歌自彈自唱的吟歌形式。

 

第一拍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

天不仁兮降離亂,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

干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煙塵蔽野兮胡虜盛,志意乖兮節義虧。

對殊俗兮非我宜,遭惡辱兮當告誰?

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

 

第三拍

越漢國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無生!

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羯羶為味兮枉遏我情;

鞞鼓喧兮從夜達明,胡風浩浩兮暗塞營。

傷今感惜兮三拍成,銜悲蓄恨兮何時平?

 

第十二拍

東風應律兮暖氣多,知是漢家天下兮布陽和。

羌胡蹈舞兮共謳歌,兩國交懽兮罷兵戈。

忽遇漢使兮稱近詔,遺千金兮贖妾身。

喜得生還兮逢聖君,嗟別稚子兮會無因。

 

第十八拍

胡笳本自上胡中,緣琴翻出音律同。

十八拍兮曲雖終,響有餘兮思無窮。

是知絲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

哀樂各隨人心兮有變則通。

胡與漢兮異域殊風,天與地隔兮子西母東。

苦我怨氣兮浩於長空,六合雖廣兮受之應不容!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作,並於 1983 年 5 月 21 日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的「古曲新編」中作首演,指揮吳大江。

 

 

中國民族音樂百場巡禮系列音樂會

香港中樂團音樂會

27-28/11/2009

國家大劇院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女高音:吳碧霞

古琴:周翊

《緣》
吳大江

緣似是冥冥中註定的機會,有緣千里能相會,是偶然、是巧合,也許是命中安排。彼此間有緣的相遇,可能帶來好果,亦可能帶來後患。緣就是那麼不可捉摸的一回事。作者在這首樂曲中把緣美的一面用音樂表達出來,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冥

在我們生命未來之前,我們的命數,已在冥冥中。

 

第二樂章 靈

從生活中一些跡象,電光火石的剎那間,我們可能看到這定數。但必須靈台寧靜,才能領悟。

 

第三樂章 承

知道這是命數,但必須是達觀的人,才肯去面對它、接受它,不論它是悲歡離合。能夠與命數的節奏配合得宜,就能產生出生命的美。生命畢竟是美的。  

 

第四樂章 空

這樣的接受,仍舊會有不安定的感覺。很多人,通過宗教來穩定自己,來彌補、來填滿。但實際上,在另一個角度看,這一切仍是一片空白。作者按中國人的佛教意識,以音樂表達出萬事皆空的理念。

 

 

《風采—香港作曲家中樂作品》

27-28/5/1999

香港大會堂演奏廳

指揮:閻惠昌

《秋決》
林樂培

第一回:貪官到,強權呈霸道。

以不規則的七拍子節奏,寫出兵馬進城的景象。

 

第二回:孝媳婦,公堂判極刑。

以交響化的聲音組合,表達出京劇舞台的功架,以嗩吶叫出主審官的嚴詞呼喝聲,以洞簫描寫弱女的心態,以擂琴唱出媳婦的道白。

 

第三回:叫冤聲,動地又驚天。

全段只有「冤枉呀!」三個字的音調作為動機,以有計劃及有控制的「即興」手法,造成意想不到的逼真意境。

 

第四回:痛別離,記前塵舊夢。

將大樂團化成小組獨奏,恬靜地寫出行刑前夕對生命的無奈與失望的心聲。

 

第五回:赴法場,六月飄霜雪。

在兵馬引領之下,「引刀成一快」,一陣古箏揚琴的亂聲中,再帶出冤魂不息的洞簫樂句終結全曲。

 

— 林樂培

 

此曲於 1978 年委約創作,是當時香港中樂團嘗試走向現代交響化的一個里程碑。1978 年 11 月首演時作曲者親自指揮,之後本港樂壇便掀起了一陣子的中樂創作熱潮。

 

這首作品的特徵是「創新而不忘本」,雖然林氏用了很多新的手法與概念,卻仍能把中國傳統的表演藝術,如京劇的功架、人物的感情及對白等作精細的描述。

 

《秋決》的風格明顯地受了關漢卿的《竇娥冤》所影響,五個樂章的標題都與《竇娥冤》很吻合。

 

音樂家岱弘評論香港中樂團於「新加坡亞洲演藝節」演出:《秋決》是香港中樂團的「扛鼎之作」。閻惠昌先生風趣的講解,博得聽眾們會心的笑聲,而當音樂演奏漸入佳境時,樂團強烈的戲劇性表現,卻使觀眾止不住流淚!樂曲的高潮部份,彷彿音樂廳裡一片「冤枉呀!」的叫聲,聽眾心中造成的巨大震撼,這恐怕是在以往的音樂會中所罕見的!難怪這首作品能於1993年被北京音樂界入選為「二十世紀華人經典作品」,若大師關漢卿九泉有知,亦會為此曲而拍案叫絕!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並於1978年11月作首演。

 

 

《尋找中國新音樂—林樂培作品集》

20-22/2/2006

荃灣大會堂演奏廳

指揮:閻惠昌

《昆蟲世界》
林樂培

這是一首嘗試擴充中國音樂調性、和聲與音色組合的實驗作品。每段樂曲都以音響去素描昆蟲的形象,再以旋律寫出其中的意境,全曲共分五段:

 

一、勤蜂嗡嗡

小蜜蜂,嗡嗡嗡,飛到西,飛到東;採花粉兒做蜜糖,一生一世勤做工。

 

二、蜻蜓點水

小蜻蜓,像飛機,飛來飛去真頑皮;點著花兒花含笑,點著塘兒水花起。

 

三、春蠶吐絲

蠶吐絲,造新衣,一團一團結繭兒;慢條斯理有分寸,不慌不忙到死時。

 

四、穿花蝴蝶

蝴蝶飛,多優美,百花叢中來遊戲;無憂無慮無牽掛,一雙一對多歡喜。

 

五、昆蟲世界

小昆蟲,多品種,你你我我忙做工;大自然裡齊享受,互不侵犯樂融融,樂融融。

 

— 林樂培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作,並於 1979 年 8 月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香港中樂團—國際兒童年音樂會」中作首演,指揮林樂培。

 

 

《尋找中國新音樂—林樂培作品集》

20-22/2/2006

荃灣大會堂演奏廳

指揮:閻惠昌

幻想曲 《秦.兵馬俑》
彭修文

1974 年秦陵出土之兵馬俑群,震驚中外。從西元前 230 年至 221 年僅 10 年時間,秦皇嬴政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秦始皇統一天下,開中國之始;然秦王朝暴政專橫,人民不堪忍受,終於在 13 年內覆滅了。這首樂曲並非寫兵馬俑,而是寫秦代士兵長年行役,離別故土之苦和他們的妻兒父母盼望親人歸家之情,所以標題為幻想曲。全曲共分三段:

 

一、軍整肅,封禪遨遊幾時休

音樂開始很弱,描寫在拂曉時候,從遠處傳來軍隊的行進聲和隱約的號角聲,由遠至近,接著引出了古代軍隊行進的主題。而此段音樂的第二主題則是描寫士兵抑鬱的心情。樂曲的後段是在金鼓齊鳴中,描寫顯赫威武的皇帝車駕儀仗出現,最後是在密鑼緊鼓中鳴金收兵,安營紮寨的情景。

 

二、春閨夢,征人思婦相思苦

安靜的夜晚,不時傳來巡營的梆子聲。在寂靜中隱約聽到士兵哭泣的歌聲,這種思家的鄉音,引起了其他士兵思鄉之情;跟著歌聲合唱起來,慢慢引人入夢。音樂中同樣的梆子聲,是描寫家中妻子為丈夫洗棉衣的擣衣聲。這時古箏奏出一段婉轉動人的音調,正當回憶與親人傾訴之際,一聲鑼鳴,驚破了相思夢。

 

三、大纛懸,關山萬里共雪寒

這是第一段音樂中的主題再現,但在情緒、環境上都有了變化,軍隊還在行進,皇帝的儀仗依舊,但是刮起了陣陣寒風,陰雲迷漫,天空飄起了雪花。此時,音樂氣氛變得更加嚴峻,行軍的主題成了悲壯的號角,最後全曲在強烈的情緒中結束。

 

 

《劉邦・項羽・兵馬俑》音樂會

1/9/2018

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編鐘與樂隊 《梅花三弄》 古曲
彭修文 (1980)

晉隋以來曾有此笛曲,晉代的桓伊就曾以吹奏此曲而知名於當時,後經顏師古改編為琴曲。

 

編鐘與樂隊演奏的《梅花三弄》就是根據吳景略演奏、許建記譜的古琴曲而改編的。改編時對原曲作了較大的調整變動,篇幅也縮短了,以適應編鐘與樂隊的演奏和音樂上的需要。

 

梅花潔白、芬芳和耐寒,用來比擬讚美高尚而又有節法的人,是很貼切的。改編的《梅花三弄》也包含了這種意思,全曲共分五段。一、引子;二、暗香浮動;三、笑傲霜雪;四、凌寒盛開;五、尾聲。

 

向大師致敬—彭修文逝世20周年紀念音樂會

10/12/2016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編鐘:陸健斌

合奏

合奏 樂中法.法中樂 (香港中樂團委編╱首演)
許翔威

《樂中法.法中樂》分前後兩部分,以不同方式反映中國與法國在音樂上的交流及融合。  

 

前部分建基於近代法國著名作曲家拉威爾數首作品的選段,糅合更多中國特色與形態重新整合,並在進行中接上了近代二胡作曲家先驅劉天華的著名曲調片段。  

 

第二部分則在結構與樂隊編配上取法於拉威爾《Bolero》的特點,鼓擊由始至終連綿不斷,相同的旋律在其上重複多遍,只在配器的色彩及力度上予以性質漸強的編排。此新作的旋律、節奏及音樂元素都以中樂為重心來塑造,三小節的頑固節奏更造出與原作二小節單元所不同的曲調配搭效果。但源於拉威爾的痕跡,亦印在一些細節之中。  

— 許翔威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約,並於 2005 年 5 月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的「花都樂緣 — 法國五月」音樂會中作首演,客席指揮陳澄雄。

 

 

「花都樂緣—法國五月」

20-21/5/2005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陳澄雄

《太平山下不夜城》(選自《四季》:夏之夜)
彭修文

從1977年起,我陸續寫了《秋之歌》、《冬之雪》、《春之晨》,本想寫成一部以四季為題的輕音樂風格的組曲,但是「夏」卻遲遲不能出來。1981年6月去香港與中樂團合作演出,在此期間我對香港這個城市有所感受,尤其是它的夜景給我留下印象,也有很深的感觸。

 

香港這個城市的建設、繁榮也是中國的勞動人民用血汗換來的,閃爍著中國人的智慧之光。在這首樂曲裏,我沒有去寫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夜生活,而只是表現香港美麗的夜景和人民的愉快的生活情緒,僅此而已。

 

— 彭修文

 

向大師致敬-彭修文逝世二十周年紀念音樂會

9-10/12/2016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盼》(香港中樂團委編/世界首演)(「同聲抗疫 – 香港網上中樂節」新韻傳音組別曲目精選)
梁康裕

當我創作這首樂曲時,正是香港面對疫情低迷的日子。生活上有很多的常態都被打亂,以為必然的事物瞬間變得可貴,因而更學會珍惜。如今能夠舉行現場音樂會是恩典的體現,為此非常感恩。希望樂曲能在這艱難的時代為聽眾給予微少的盼望和勇氣去面對前路,戰勝疫情!


-梁康裕

----------------------------------------------------------------

第45樂季開幕音樂會

中樂百首精選III-牡丹亭.黃土地

17-18/9/2021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精.氣.神》
陳明志

在東亞的哲學概念裡,「氣」乃宇宙萬物內在的生機,其與深層生命內涵有著凝聚內化的特性。故「氣」可創生轉化和包容萬象,並在其內部蘊含的陰陽兩極的對比統一中,呈現出無窮的生命活力。因此在藝術的殿堂裡,「氣的流轉」自然也成為作品的創造與生命力的本源。

 

此曲以宇宙生命的環形運動為背景,嘗試透過不同的音形和特變、多變的音色,或動或靜的承接轉換,以求在一陰一陽、一虛一實的節奏韻中,體現東亞藝術文化中那種剛柔並重、抑揚頓挫的美以及中華民族所崇尚那種鍥而不捨、百折不撓的「精、氣、神」韻與及奮鬥精神。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於 1998 年 2 月首演,並於 2001 年聯合國國際音樂局主辦的「國際現代音樂交流會」選為該年度十首推薦曲目之一。  

 

— 陳明志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作,並於 1998 年 2 月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的「香港藝術節 ─ 香港中樂團」音樂會中作首演,客席指揮曾葉發。  

 

歐洲巡演暨2020年第二十三屆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  

3/2/2020  

匈牙利布達佩斯藝術皇宮

指揮:閻惠昌

《萬聖節舞曲》第二樂章:盲蝙蝠之舞
德克‧布洛斯

作曲家的話:身為西樂作曲家,受西方音樂及文化影響是自然的事。不過,寫《萬聖節舞曲》時,我儘量將西式創作手法與中國樂器、音響糅合,得出來的結果,便是一個混合體,包含了樂曲本身和中樂團所用的中國樂器的聲音,盡用音效的種種可能性。作曲時我所面對的矛盾是:究竟我應該寫中樂,還是西樂呢?又,我應該用五聲音階,還是較歐陸式的半音音階呢?我躊躇了好一會才作出決定,但我很滿意最後的結果,就是一首混合三種風格的樂曲,既有歐陸的半音音階,也有無國界的現代風格和帶東方味道的五聲音階風格。

 

— 德克‧布洛斯

 

萬聖節的起源,比基督教還要早。這是一個充滿特色的節日,世界各地均有慶祝:夜幕低垂時,人鬼分界變得不那麼清晰,亡靈得以尋路回到人間,冉冉起舞,使這一夜充滿奇幻靈異的感覺。我這首樂曲,便是取材自這些元素的,我就像穿越人鬼分界,讓想像翱翔。萬聖節的每一小節都是靈感泉源:黑貓、骷髏骨頭、南瓜燈、南瓜、巫婆、蝙蝠、小孩討糖吃時叫喊的「不給糖就作怪」等……,素材豐富多姿。我選了其中兩個特色,轉化為音樂。

 

〈不給糖就作怪舞曲〉講述一個有趣的故事。在我腦海裡,我看見兩個小孩在前往萬聖節舞會的路上,在黑夜裡,他們走過一個又一個令人毛骨聳然、驚險重重的地方,到處都是南瓜和南瓜燈,經過古老的教堂時,教堂時鐘的齒輪突然開始發聲轉動。孩子們決定稍息一會,在墓園裡嬉戲。他們遇見神秘趣怪的人物、小小的骷髏骨等,玩得開心極了。這是一個跨越分界的故事,夢幻與現實交融,為我寫這篇有趣的樂章帶來了靈感。

 

〈盲蝙蝠之舞〉描寫一大群蝙蝠飛翔的壯觀畫面。群蝠劃過夜空,姿態靈巧,變化莫測,令人想起芭蕾舞蹈員的動作。我們若是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牠們,一定感到驚恐。蝙蝠樣子駭人,總是深夜出沒,飛行速度驚人,發出奇怪的聲音。當他們成群出動時,聲音更是怪異,「達達達」地,像音樂一樣帶節拍。他們叫起來時,更會發出「必必必」聲,非常尖銳。在這樂曲中,我嘗試以傳統中國樂器捕捉這些聲音。

 

— 德克‧布洛斯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並於 2010 年 10 月在「新視野藝術節 — 薩滿與精靈」音樂會作世界首演,指揮德克‧布洛斯。

 

「樂旅中國 × 中樂無疆界」- 第四十四屆(2016年)香港藝術節節目

27/2/2016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射鵰英雄傳》
顧嘉煇
閻惠昌、陳明志整理

這首樂曲為風靡香港及東南亞的廿世紀七、八十年代電視劇集主題曲之一。


國家大劇院-香港中樂團音樂會:從古曲經典到現代情懷

26/1/2008

北京國家大劇院

指揮:閻惠昌

《憶》(《大漠孤煙直組曲》第四樂章)
趙季平

「你說,你喜歡這個樂章,而每當聽到它時,你的兩眼就像是淚的泉,淚的河。似乎,你從中感知了甚麼,似乎,在你的心中,它已是自己的……我的樂句流淌你無盡的思索,我的生命中繚繞著你輕吟的歌,原本坐在這裡的有你,還有我,可你卻去了遙遠的天國……剩下的,唯有音樂能為我們繼續訴說,樂聲未起,我的胸中已是淚雨滂沱……」

 

-趙季平

 

歐洲巡演暨2020年第二十三屆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

3/2/2020

匈牙利布達佩斯藝術皇宮

指揮:閻惠昌

《幻化如一》
伍卓賢

世事變幻無常,風雨陽光高低起跌,以平常心謙虛應對一切困難挑戰,初心如一。

《阿佤山》(選自《滇西土風三首》第一樂章)
郭文景

《滇西土風三首》這部作品的寫作時間跨度為 15 年,第一、二樂章完成於 1993 年,1994 年3 月由香港中樂團首演,第三樂章完成於 2008 年底,2009 年 2 月作首演。這部作品的最終完成,要感謝香港中樂團總監閻惠昌先生的耐心、寬容與堅持。

 

第一樂章:阿佤山

樂曲以強烈尖銳的打擊樂器和彈撥樂指甲彈面板的特殊音響效果開始,渲染出原始的氣氛。在廣板之後,轉入沉重蒼涼的慢板,古老沉鬱的旋律在弦樂和大笛間交替出現。其後是憂鬱如歌的行板段落,樂曲在陳述與發展中一直保持著節奏的凝重質感,這一沉重的行進感從極弱推進到極強,在高潮中結束這一樂章。

 

佤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盟、滄源、孟連三縣山區,地處於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山巒重疊,平壩極少,被稱為阿佤山。佤族信仰一種萬物有靈的自然宗教,有殺雞、殺豬、剽牛祭鬼的習俗,並把木鼓作靈物崇拜,故有「砍牛尾巴」和「拉木鼓」的原始宗教活動。

 

— 郭文景

 

克拉勒國際音樂節

2/9/2009

寶薩藝術中心享利寶芙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幻想曲 《秦.兵馬俑》 (選段)
彭修文

1974 年秦陵出土之兵馬俑群,震驚中外。從公元前 230 年至 221 年僅 10 年時間,秦皇嬴政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秦始皇統一天下,開中國之始;然秦王朝暴政專橫,人民不堪忍受,終於在 13 年內覆滅了。這首樂曲並非寫兵馬俑,而是寫秦代士兵長年行役,離別故土之苦和他們的妻兒父母盼望親人歸家之情,所以標題為幻想曲。全曲共分三段:



一、軍整肅,封禪遨遊幾時休


音樂開始很弱,描寫在拂曉時候,從遠處傳來軍隊的行進聲和隱約的號角聲,由遠至近,接著引出了古代軍隊行進的主題。而此段音樂的第二主題則是描寫士兵抑鬱的心情。樂曲的後段是在金鼓齊鳴中,描寫顯赫威武的皇帝車駕儀仗出現,最後是在密鑼緊鼓中鳴金收兵,安營扎寨的情景。



二、春閨夢,征人思婦相思苦


安靜的夜晚,不時傳來巡營的梆子聲。在寂靜中隱約聽到士兵哭泣的歌聲,這種思家的鄉音,引起了其他士兵思鄉之情;跟著歌聲合唱起來,慢慢引人入夢。音樂中同樣的梆子聲,是描寫家中妻子為丈夫洗棉衣的搗衣聲。這時古箏奏出一段婉轉動人的音調,正當回憶與親人傾訴之際,一聲鑼鳴,驚破了相思夢。



三、大纛懸,關山萬里共雪寒


這是第一段音樂中的主題再現,但在情緒、環境上都有了變化,軍隊還在行進,皇帝的儀仗依舊,但是刮起了陣陣寒風,陰雲迷漫,天空飄起了雪花。此時,音樂氣氛變得更加嚴峻,行軍的主題成了悲壯的號角,最後全曲在強烈的情緒中結束。



一代巨人彭修文

2014年10月10日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獨奏/協奏

琵琶與樂隊 《霸王卸甲》
關廼忠
林石城整理

簡稱《卸甲》,屬大套武曲。最早見於華秋蘋編的《琵琶譜》中,後李芳園收錄於《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改稱為《鬱輪袍》,並增加了幾個小段落。又註明唐朝王維所作,應未可盡信。但此後各家所傳之樂譜均以此為藍本。共分為十五段:(一)營鼓、(二)升帳、(三)點將、(四)整隊、(五)排陣、(六)出陣、(七)接戰、(八)垓下、(九)楚歌、(十)別姬、(十一)鼓角甲聲、(十二)出圍、(十三)追兵、(十四)逐騎、(十五)眾軍歸里。

 

此曲為南派琵琶曲。其定弦與一般琵琶曲不同,為 A、B、E、A(一般定 A、D、E、A),故在「掃」弦會產生緊張的特殊音響。樂曲開始時,鼓聲、號角聲及馬蹄聲交織在一起,這是楚漢相爭的序幕,殊覺雄壯,中間幾個段落著重描寫項羽之驍勇善戰的威武形象。所謂「力拔山河氣蓋世」是也。及至《楚歌》、《別姬》,加入了新的素材,敗走之勢已成,壯氣已消。項羽悲壯地訣別他的愛妃虞姬,突圍而出。這是全曲的對比部份。最後的樂段,項羽逃到烏江,在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的情況下自刎身亡,是無可奈何的悲劇性的結束。

 

此曲並不著重戰爭場面的描寫,而把重點放於稱霸一時的項羽在失敗時的內心描述,尤其是別姬時的無奈與落寞。所謂「時不利兮騅不逝」是也。全曲雖屬變奏體形式,但在結構上,具有完整「起、承、轉、合」的程式,是一首優秀的琵琶曲,亦顯示出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的高度發達。

 

歐洲巡演暨2020年第二十三屆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

3/2/2020

匈牙利布達佩斯藝術皇宮

指揮︰閻惠昌

琵琶:張瑩

《簧》
王乙聿

樂曲從傳統笙悠遠的長音揭開序幕,演奏者佇立於管風琴旁,兩個同一祖源的樂器,開始訴說出「簧」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傳統笙由長音逐漸發展成和音,管風琴演奏的分解音堆也邁向和聲,以基礎主題音  Sol、Si、Do,襯托著傳統笙的演奏。接著,管風琴用亮麗的色彩,帶出笙節奏性強烈的塊狀音型,演奏者回到舞台前方,更換 36 簧高音笙,與國樂團中的高音笙、中音笙、低音笙群組,以及舞台底端的管風琴,形成「簧」家族的立體音場。純音樂的寫作手法,只為引領觀眾心跳,以高難度的演奏技巧、狂喜的律動節奏,使每個音符都成為令人心跳加速的嗎啡,更讓這個古老的樂器家族,跨越古今東西的文化藩籬。樂曲中最驚喜之處,則是邀請了大家族中的遠房始祖—「口簧琴」,用即興的方式穿插在樂曲當中,單簧、雙簧、四簧即興變換,淡淡的賽德克旋律,在 36 簧高音笙、管風琴、國樂團間隱隱穿梭,那份樸實與自然,或許才是「簧」家族在跨越古今東西後,最終的回歸。

 

* 是次演出次使用 37 簧笙演奏。

 

歐洲巡演暨2020年第二十三屆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

3/2/2020

匈牙利布達佩斯藝術皇宮

指揮︰閻惠昌

笙:陳奕濰

管風琴:Jonathan Scott

冬巴克鼓與樂隊 《斷捨離之歌》(香港中樂團委編/世界首演)
穆罕默德‧利薩‧莫他薩維
趙俊毅
莉亞•芬克記譜

《斷捨離之歌》是一首關於從束縛裡解放自己的作品,述說一個令人鼓舞,如何戰勝過去找尋人生新里程的故事。新里程可能是一個個人的改變,一個集體的決定,一種新感覺,或者是一個前所未見的音樂構思;是關於當你知道必需要向前踏出一步的那一瞬間,縱然你知道你將會作出犧牲,某些改變將會帶來無可避免的痛苦。《斷捨離之歌》正是關於這些痛苦的分享,互相交流痛苦的原因,以及為甚麼我們需要離開心愛的種種。令這些痛苦既甜又苦的,就是我們的信念,離開就是為了某些更美好的東西:一個新發現,一個更平和的生活,無論你關心的是甚麼。

 

在眾多斷捨離的故事之中,還有穆罕默德‧利薩‧莫他薩維的冬巴克鼓。冬巴克鼓一向都是一種緊守常規的傳統樂器,但莫他薩維的冬巴克鼓卻不是以緊守傳統為依歸,它是關於想像、創新和演奏一些這種樂器從來沒有如此玩過的聲音。《斷捨離之歌》是用冬巴克鼓的鼓皮來奏響的。冬巴克鼓的振動令空氣擺動,接著一個又一個樂器開始共振。樂團的每一個聲音,從大氣高度以至大規模的低音貝斯,都是源自冬巴克鼓鼓面的一個小動作。

 

樂器編排的作用不單將獨奏的部分放大,還營造了作品的情緒,嘗試去創造一個跨越文化的音樂對話。

 

鼓王群英會

25/10/2019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周熙杰

冬巴克鼓:穆罕默德‧利薩‧莫他薩維

獅鼓與樂隊 《獅鼓樂飛揚》 香港中樂團委作/世界首演
梅廣釗

《獅鼓樂飛揚》是一首香港中樂團結合獅鼓和醒獅表演的作品。這作品是一幅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當代音畫。作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動感的香港和維港主題;第二部分是即場的獅鼓音樂,這部分演出還配合兩隻醒獅的表演;第三部分是經濟起飛的香港和維港主題重現;結束部分由香港中樂團配合現場獅鼓樂和醒獅表演。……繁華的香港、貨櫃碼頭、維港五光十色的霓虹燈飾等樂段分別把作品推向一個熱鬧繽紛的音樂結句。

 

— 梅廣釗

 

*此作品於 2018 年由香港中樂團委約,費用由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轄下的「CASH 音樂基金」贊助。

 

港鼓飆聲

26/10/2018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周熙杰

獅鼓:國際七星螳螂拳李錦榮國術總會

四件樂器與樂隊 《下一站月球》 (香港中樂團委約/首演)
伍敬彬

第一樂章:敝月光—帝女花

第二樂章:Mondschein 代表我的心

第三樂章:大開門

 

事實部分:中國探月工程第二階段落月計劃嫦娥四號着陸器 2019 年 1 月成功登陸月球,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陸。

 

幻想部分:玉兔二號月表車隨後窺探到月背表層底下有寬廣的空間,在隨後的第三及第四階段的落月計劃中,在月球的不同地方用熱能探測器探測到表層底下有少量物體在活動,進一步證實了月球底部有文明之說。航天部門決定,在中國首次載人登月工程會先用音樂與非地球人作首次第五類接觸,希望能表現出地球人的善意及藝術文化,而在載人登月火箭的名單中包括香港中樂團。

 

《下一站月球》這首樂曲集合了中西音樂文化中人類對月球的嚮往及祝福,樂曲在探索中國式的登月,與觀眾來一次有關月亮的中西音樂文化大兜亂。

 

此樂曲原版為中樂團與鋼琴四重奏,於 2019 年 7 月 12 日由香港中樂團與雅諾斯卡樂團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的「雅諾斯卡遇上香港中樂團」音樂會作世界首演,指揮周熙杰。今晚的版本改編為四件樂器(二胡、高胡、揚琴、笙)與中樂團。

 

— 伍敬彬

 

金曲經典 都會交響 — 第43樂季開幕音樂會

27/9/2019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環保二胡:張重雪

環保高胡:黃心浩

高音笙:陳奕濰

揚琴:李孟學

大提琴協奏曲 《莊周夢》
趙季平

音樂在夢境中馳騁 —「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作曲家採用大提琴與中樂隊的協奏形式演繹中國先秦思想家莊子的哲學觀,以求道之神韻。

 

-趙季平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並於2008年11月「馬友友與HKCO」音樂會中作世界首演,指揮閻惠昌。

 

克拉勒國際音樂節

2/9/2009

寶薩藝術中心享利寶芙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大提琴:瑪莉 · 雅里涅

敲擊樂協奏曲 《太陽》 (《龍年新世紀》第一樂章)
關廼忠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廿一世紀的第一年剛好是龍年,據說這樣的機會不是千載難逢而是三千年才會有一次,而我是這個機會的幸運兒。新的世紀帶給人們新的希望和期許,我想作為一個作曲家還是把自己的希望和期許化為音符吧!在這《龍年新世紀》中我用了中、西兩位敲擊樂的獨奏家擔任主奏,希望可以表現出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和魂魄。

 

樂曲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是〈太陽〉。太陽是光和熱的源泉,它也代表著信念和力量。第二樂章是〈月亮〉。月光如水,她讓人們寄托了無限的深情。第三樂章是〈星辰〉。閃閃的星光引人遐想,它給了無數賢者以智慧,它代表了機敏和希望。第四樂章是〈大地〉。大地是我們的母親,地球是全世界人們的家鄉。相信在新的世紀中地球會越來越小,而人們的心會越來越近。而這也就是我在新世紀即將來臨時的唯一祈望吧!

 

— 關廼忠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並在 1999 年 12 月 17 日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龍年新世紀」音樂會中作首演,客席指揮為關廼忠。

 

鼓王群英會

25/10/2019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周熙杰

敲擊:陸健斌、黃宣寧

中胡協奏曲 《不屈的蘇武》
彭修文

此曲原為二胡協奏曲。蘇武是中國漢朝的一位具有民族氣節的忠臣義士,他奉命出使匈奴,不料被匈奴單于扣留,多次對他威逼利誘,要脅他投降。蘇武大義凜然,堅決不順從,反而斥責匈奴背信棄義,單于無可奈何,只得將蘇武流放北海牧羊。經過 19 年艱苦孤獨的放牧生活,蘇武堅貞不屈,誓不投降,最後在漢帝再次派遣的使節奉迎下,終於榮歸故里。

 

樂曲根據蘇武的故事,截取了幾個畫面來塑造其忠誠節烈的人物形象。創作中以民歌《蘇武牧羊》和古琴曲《蘇武思君》的主題旋律為素材,採用了中國民間音樂中主題貫穿發展的手法和較自由的曲式結構。全曲分為三個樂章:一、〈風雪孤忠〉;二、〈思漢懷鄉〉;三、〈執節榮歸〉。

 

首樂章〈風雪孤忠〉的開端氣氛陰沉,如同史詩般地陳述,之後轉為不安的情緒,在一片紛亂騷動的氣氛中引出了獨奏二胡的華彩樂段。此樂章描寫了蘇武身處風雪傲然挺立的堅強信念和對自己遭遇充滿悲憤的心情。

 

次樂章〈思漢懷鄉〉,先以樂隊的前奏描繪了空曠、廣漠的雪原,一片淒涼,靜寂無人。之後獨奏中胡奏出了低沉的主題旋律,表現久居塞外的蘇武思念親人,欲歸而不得歸的心情。中段音樂較為流動,彷彿是蘇武在翹首仰望家鄉,充滿了對故鄉各種情景的回憶和對親人無限嚮往的情感。再現時情緒更加孤獨、淒切,最後結束在高音笙的七和弦上,彷彿在漫長的黑夜中露出了一線曙光。

 

終樂章〈執節榮歸〉描繪了一幅號角高奏,金鑼齊鳴,喜迎蘇武榮歸的壯麗場面。在歡悅的情緒中,兼有撫今思昔的感慨之情,進而以獨奏中胡的華彩樂段,表現了蘇武對流放北海 19 年艱苦歲月的回憶。結尾部由新笛奏出《蘇武牧羊》的主題旋律,並逐漸構成一段莊嚴宏大的頌歌,最後在歡騰熱烈的氣氛中結束全曲。

 

— 王國潼

 

向大師致敬-彭修文紀念音樂會

9-10/12/2016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環保中胡:張重雪

室內樂/重奏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 《蛻》
吳朝勝

10/6/2000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指揮:閻惠昌

二胡:辛小紅

曲笛:陳鴻燕

大阮:陳錦輝

琵琶:王靜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 《魑魅魍魎》
蔡曦雯

4/6/2011

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指揮:周熙杰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 笛子、高音笙、揚琴、古箏及二胡合奏《零零》
陳雅雯

18/6/2016

香港中樂團演奏廳

指揮:周熙杰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 彈撥樂與敲擊樂合奏《虛實之間》
梁柏希

19/5/2018

香港中樂團演奏廳

指揮:周熙杰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 笛子與中阮《有機幾何II》
凌君亮

17/5/2019

香港中樂團演奏廳

指揮:周熙杰

中阮:吳曼翎

笛子:巫致廷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賦得古原草送別》為琵琶、二胡和革胡而作
陳浩貽

19/5/2018

香港中樂團演奏廳

指揮:周熙杰

琵琶:張瑩

二胡:張重雪

革胡:董曉露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連結》
胡皓嵐

13/5/2017

香港中樂團演奏廳

指揮:周熙杰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饕餮》
譚逸昇

17/5/2019

香港中樂團演奏廳

指揮:周熙杰

阮重奏 《狂想巴西薩爾瓦多》 香港中樂團委作/世界首演)
陸尉俊

整首曲的靈感是來自2019 年我在南美的音樂研究之旅的最後一站 — 巴西巴伊亞州薩爾瓦多。這是巴西的第一個首都,亦是一個非常美麗的海岸城市。每天在佩洛里尼奧歷史城區大大小小的街巷中都會見市民在擊鼓跳舞,跳的是巴西戰舞、森巴和其他的舞蹈。  

 

《狂想巴西薩爾瓦多》這首曲展現在街上的熱鬧氣氛和人們熱情奔放的舞蹈,而在樂曲中段亦抒發作曲家在旅程終結時那依依不捨的情感。在樂曲的中後段,作曲家以現代的音樂手法呈現廣場上的市民跳巴西戰舞的熱鬧氣氛。其中一支中阮在此段模擬弓弦琴的演奏,另一支中阮和大阮則模擬兩個正在跳舞的舞者,以展現那舞蹈的趣味性。  

  

                                                                                                                                                                                                                                                                                                                                                                                                                                                    ─ 陸尉俊                                                                                                                                                                                                                                                                                                                                                                                                                                                      

 

HKCO4U - Ruan Trio  

25/2/2023  

香港中樂團演奏廳  

藝術指導:周熙杰  

排練指導:葛楊  

節目統籌、阮:馮彥霖  

阮:吳曼翎、吳棨熙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 高音笙、中阮二重奏《八月夜曲》
胡君裕

31/1/2015

香港中樂團演奏廳

指揮:周熙杰

高音笙:陳奕濰

中阮:崔燦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小曲》
莫健兒

6/10/2000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指揮:閻惠昌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 小合奏《凌波微步》
鄭靖楠

17/5/2019

香港中樂團演奏廳

指揮:周熙杰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 小合奏《物是.情非》
沈耀忠

17/5/2019

香港中樂團演奏廳

指揮:周熙杰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 《水仙花》
林樂培

31/1/2015

香港中樂團演奏廳

指揮:周熙杰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 嗩吶協奏曲《覓》
馬文麒

31/1/2015

香港中樂團演奏廳

指揮:周熙杰

嗩呐:胡晉僖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寨城》
鄭靖楠

13/5/2017

香港中樂團演奏廳

指揮:周熙杰

呼麥演唱:鄭靖楠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 為八件彈撥樂器而作《鵲起》
白浩鈺

4/6/2011

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指揮:周熙杰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鯉》
譚逸昇

18/6/2016

香港中樂團演奏廳

指揮:周熙杰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我城夜記》
何旻軒

31/1/2015

香港中樂團演奏廳

指揮:周熙杰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纏繞》
黃正彥

31/1/2015

香港中樂團演奏廳

指揮:周熙杰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京韻悠悠》
白浩鈺

6/4/2011

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指揮:周熙杰

笛子:孫永志

琵琶:王梓靜

三弦:趙太生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霧鎖香江- 給抗非典型肺炎的戰士》
陳明志

6/8/2003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指揮:陳明志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 《絲路縱橫》
高昭容

18/6/2006

香港大會堂劇院

指揮:周熙杰

笛子:朱文昌

二胡:辛小紅

箏:羅晶

琵琶:張瑩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 《契斯基克倫洛夫的一天 II》
關勵欣

6/12/2005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指揮:周熙杰

笛子:朱文昌

革胡:董曉露

馬林巴琴:陳新

敲擊:錢國偉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 《「三•三•四」引》
黃學揚

12/6/2005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指揮 : 周熙杰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 《七》
常平

8/6/2002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指揮 : 周熙杰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 《明月舞清風》(一九八六)
陳明志

10/6/2000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指揮:閻惠昌

箏:蔡雅絲

梆笛:朱文昌

曲笛:陳鴻燕

敲擊:錢國偉 劉自華

「心樂集」20周年系列作品選輯 《廟》
許翔威

10/6/2000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指揮:閻惠昌

「心樂集」20周年系列 作品選輯 《惑》
莫健兒

13/6/1999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指揮:閻惠昌

新笛:孫永志

環保胡琴六重奏 《新野蜂飛舞》
科薩科夫(俄羅斯)
黃學揚

《野蜂飛舞》是俄國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所作歌劇《薩旦王的故事》第三幕第一場中,由管弦樂演奏的插曲。此曲生動地表達出大黃蜂振翅疾飛的情景,原曲譜上記有「從海面的遠方,飛來一隻大黃蜂,圍繞到天鵝的四周,盤旋飛舞。」

 

《新野蜂飛舞》的意念來自二胡演奏家張重雪,她提議將陳耀星、陳軍的《新賽馬》樂曲段落結合在《野蜂飛舞》之中,為樂曲注入剛勁有力的元素。持續飛快的十六分音符以及耀目的半音階技巧,力求讓今天的炫音胡琴六重奏散發無比光彩。

 

─ 黃學揚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約編曲,並於 2013 年 1 月 26 日於上環文娛中心演講廳「炫音 ─ 胡琴四重奏」音樂會中作首演,藝術指導閻惠昌,高胡周翊、二胡張重雪、中胡韓婧娜、革胡何偉。

 

環保高胡:周翊

環保二胡:張重雪、黃樂婷

環保中胡:韓婧娜

環保革胡:董曉露

環保低音革胡:齊洪瑋

環保胡琴合奏《雙星恨》
廣東音樂

古曲,描寫牛郎與織女雙星,被王母以銀河相隔日夜相思之哀愁、離恨。


*是次演奏為於 2005 年,由樂團第一代環保高胡領奏。


環保高胡:黃樂婷

椰胡:胡兆軒

秦琴:盧偉良

洞簫:陳鴻燕

環保胡琴二胡獨奏《空山鳥語》
劉天華

樂曲描繪了深山幽谷中群鳥歡鳴、生氣盎然的景象。作者以富於民族性的旋律,在民間傳統演奏手法的基礎上加以發展,構成了一首結構完整、富有詩意的樂曲。在演奏技法上,運用了左手不同手指同按一音的快速輪指和整段旋律中快速的泛音奏法,使人聽來耳目一新。


環保二胡:張重雪

環保胡琴六重奏 《二泉映月》
華彥鈞
李煥之

由阿炳的二胡名曲改編。阿炳原名之為《依心曲》,後循著名音樂理論家楊蔭瀏的意見,定名為本名。樂曲情感深沉、跌宕,而不失對未來的嚮往。

 

高胡:黃樂婷

二胡:張重雪、徐慧

中胡:韓婧娜

革胡:董曉露

低音革胡:齊洪瑋

國際中樂指揮大賽/論壇

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環節1 -「中樂指揮必備的條件」

香港中樂團於2011年7月25日舉辦首屆的《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於2022年於5月14-15日與香港演藝學院及中文大學中國音樂研究中心於網上舉辦為期2天的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本次論壇共設立五個環節,包括「中樂指揮必備的條件」、「中樂指揮的綜合要素及跨界條件」、「作曲技法和潮流專題、樂器演奏法和配器的掌握」、「當今中樂指揮教育和訓練」以及「指揮大賽之後—青年指揮家分享」。出席論壇之專家及嘉賓分享共31位,包括著名指揮家、音樂家、作曲家、音樂學院及樂團代表等。

 

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環節1 -「中樂指揮必備的條件」

14/5/2022

主持人:陳永華

講者:卞祖善、張國勇、陳澄雄、葉聰

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環節2 -「中樂指揮的綜合要素及跨界條件」

香港中樂團於2011年7月25日舉辦首屆的《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於2022年於5月14-15日與香港演藝學院及中文大學中國音樂研究中心於網上舉辦為期2天的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本次論壇共設立五個環節,包括「中樂指揮必備的條件」、「中樂指揮的綜合要素及跨界條件」、「作曲技法和潮流專題、樂器演奏法和配器的掌握」、「當今中樂指揮教育和訓練」以及「指揮大賽之後—青年指揮家分享」。出席論壇之專家及嘉賓分享共31位,包括著名指揮家、音樂家、作曲家、音樂學院及樂團代表等。

 

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環節2 -「中樂指揮的綜合要素及跨界條件」

14/5/2022

主持人:梅廣釗

講者:郭勇德、陳明志、彭家鵬、周熙杰

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環節3 -「作曲技法和潮流專題、樂器演奏法和配器的掌握」

香港中樂團於2011年7月25日舉辦首屆的《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於2022年於5月14-15日與香港演藝學院及中文大學中國音樂研究中心於網上舉辦為期2天的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本次論壇共設立五個環節,包括「中樂指揮必備的條件」、「中樂指揮的綜合要素及跨界條件」、「作曲技法和潮流專題、樂器演奏法和配器的掌握」、「當今中樂指揮教育和訓練」以及「指揮大賽之後—青年指揮家分享」。出席論壇之專家及嘉賓分享共31位,包括著名指揮家、音樂家、作曲家、音樂學院及樂團代表等。

 

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環節3 -「作曲技法和潮流專題、樂器演奏法瞭解和配器的掌握」

15/5/2022

主持人:閻惠昌、曾葉發

講者:伍卓賢、王辰威、趙俊毅、李博禪、王丹紅、伍敬彬、唐建平

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環節4 -「當今中樂指揮教育和訓練」

香港中樂團於2011年7月25日舉辦首屆的《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於2022年於5月14-15日與香港演藝學院及中文大學中國音樂研究中心於網上舉辦為期2天的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本次論壇共設立五個環節,包括「中樂指揮必備的條件」、「中樂指揮的綜合要素及跨界條件」、「作曲技法和潮流專題、樂器演奏法和配器的掌握」、「當今中樂指揮教育和訓練」以及「指揮大賽之後—青年指揮家分享」。出席論壇之專家及嘉賓分享共31位,包括著名指揮家、音樂家、作曲家、音樂學院及樂團代表等。

 

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環節4 -「當今中樂指揮教育和訓練」

15/5/2022

主持人:白得雲

講者:蔡敏德、金野、林大葉、許瀞心、閻惠昌

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環節5 -「指揮大賽之後—青年指揮家分享」

香港中樂團於2011年7月25日舉辦首屆的《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於2022年於5月14-15日與香港演藝學院及中文大學中國音樂研究中心於網上舉辦為期2天的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本次論壇共設立五個環節,包括「中樂指揮必備的條件」、「中樂指揮的綜合要素及跨界條件」、「作曲技法和潮流專題、樂器演奏法和配器的掌握」、「當今中樂指揮教育和訓練」以及「指揮大賽之後—青年指揮家分享」。出席論壇之專家及嘉賓分享共31位,包括著名指揮家、音樂家、作曲家、音樂學院及樂團代表等。

 

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環節5 -「指揮大賽之後—青年指揮家分享」

15/5/2022

主持人:錢敏華

講者:肖超、郭健明、周聖文、彭奕凱、胡栢端、孫鵬

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 總結發言

香港中樂團於2011年7月25日舉辦首屆的《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於2022年於5月14-15日與香港演藝學院及中文大學中國音樂研究中心於網上舉辦為期2天的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本次論壇共設立五個環節,包括「中樂指揮必備的條件」、「中樂指揮的綜合要素及跨界條件」、「作曲技法和潮流專題、樂器演奏法和配器的掌握」、「當今中樂指揮教育和訓練」以及「指揮大賽之後—青年指揮家分享」。出席論壇之專家及嘉賓分享共31位,包括著名指揮家、音樂家、作曲家、音樂學院及樂團代表等。

 

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 總結發言

15/5/2022

總結︰陳永華、閻惠昌

環保胡琴與樂隊 小島(《大樹》第一樂章) (香港中樂團委約/世界首演)
伍卓賢

我家附近有許多大樹。我覺得他們多年來歷盡風雨,見證著時代變遷,陪伴香港走過高低起跌,依然充滿生命力,屹立不倒,所以我以《大樹》為這作品命名來配合香港中樂團 40 周年樂季揭幕音樂會「心繫香港40年」的主題。當時的版本是以中胡、二胡、革胡、三弦和嗩吶為主奏樂器,後來我把它改為由高、二、中胡協奏,是為今晚大家聽到的版本。此曲分為〈小島〉、〈燈火〉、〈火龍〉和〈守望〉四個樂章,以樂團研發的環保高胡、環保二胡與環保中胡演奏。從簡樸到繁盛,最後以反思和希望作結。

 

— 伍卓賢

 

* 合奏版本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並於 2017 年9 月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的「心繫香港40年」音樂會中作世界首演,指揮閻惠昌。

 

 

音揚大川-滇港名曲饗宴

30/12/2018

雲南省彌勒市紅河東風韻小鎮萬花筒藝術館

指揮:閻惠昌

環保高胡、二胡、中胡:張重雪

環保胡琴與樂隊 火龍(《大樹》第三樂章) (香港中樂團委約/世界首演)
伍卓賢

我家附近有許多大樹。我覺得他們多年來歷盡風雨,見證著時代變遷,陪伴香港走過高低起跌,依然充滿生命力,屹立不倒,所以我以《大樹》為這作品命名來配合香港中樂團 40 周年樂季揭幕音樂會「心繫香港40年」的主題。當時的版本是以中胡、二胡、革胡、三弦和嗩吶為主奏樂器,後來我把它改為由高、二、中胡協奏,是為今晚大家聽到的版本。此曲分為〈小島〉、〈燈火〉、〈火龍〉和〈守望〉四個樂章,以樂團研發的環保高胡、環保二胡與環保中胡演奏。從簡樸到繁盛,最後以反思和希望作結。

 

— 伍卓賢

 

* 合奏版本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並於 2017 年9 月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的「心繫香港40年」音樂會中作世界首演,指揮閻惠昌。

 

 

第二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香港文化周及「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開幕演出

「都會交響」 香港中樂團音樂會

1/11/2019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主廳

指揮:閻惠昌

環保高胡、二胡、中胡:張重雪

 

音詩 驪山吟
饒餘燕

驪山在今陝西臨潼縣東南,古代驪戎居之,故名驪山。這首「音詩-驪山吟」是根據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著名詩篇「自京赴奉先縣咏懷五百字」中段的部分內容的構思創作的。

 

開元晚年始,唐玄宗已是半明半昏的皇帝,寵愛楊貴妃,偏信奸臣,終於引起范陽(今北京)節度使安祿山及史思明的八年叛亂,葬送了五十五年的盛唐之世。困居長安十年,目睹唐皇朝盛衰的杜甫,在寒冬深夜,起身翻過驪山,冷颯的風中還傳來華清宮窮奢極欲的歌舞之樂。憂國憂民的詩人面對「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的情景。憤怒地發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深沉嘆息!一九八二年秋於西安首演。

 

全曲由四個相亙關連的段落組成

第一段表現「天衢陰崢嶸……凌晨過驪山」的情景;

第二段嗚響起「樂動殷膠葛」的鼓樂三聲。

第三段描繪「中堂舞神仙」,悲管逐清瑟的盛大歌舞場面;

第四段表達了詩人「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的憤慨不平。

 

為了體現原詩的風格與特色,樂曲吸取了西安鼓樂的素材進行創作,並在民族管弦樂的多聲部寫法──特別是復調手法的運用,作了獨到的探索。

 

 

《中樂精選百首》

25-26/9/2020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合奏 樂中法.法中樂 (香港中樂團委編╱首演)
許翔威

《樂中法.法中樂》分前後兩部分,以不同方式反映中國與法國在音樂上的交流及融合。  

 

前部分建基於近代法國著名作曲家拉威爾數首作品的選段,糅合更多中國特色與形態重新整合,並在進行中接上了近代二胡作曲家先驅劉天華的著名曲調片段。  

 

第二部分則在結構與樂隊編配上取法於拉威爾《Bolero》的特點,鼓擊由始至終連綿不斷,相同的旋律在其上重複多遍,只在配器的色彩及力度上予以性質漸強的編排。此新作的旋律、節奏及音樂元素都以中樂為重心來塑造,三小節的頑固節奏更造出與原作二小節單元所不同的曲調配搭效果。但源於拉威爾的痕跡,亦印在一些細節之中。  

— 許翔威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約,並於 2005 年 5 月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的「花都樂緣 — 法國五月」音樂會中作首演,客席指揮陳澄雄。

 

 

「花都樂緣—法國五月」

20-21/5/2005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陳澄雄

音畫 《流水》
陳培勳

創作本曲的靈感來自古琴曲《流水》*,作者藉著描寫各種流水形態,去抒發本身對祖國河山的熱烈情懷。全曲以滾滾流水的音型配上抒情婉轉的歌頌主題,對波濤洶湧及川流不息情景的著意描繪,是全曲的高潮。

 

作者把情和景的描寫繁密結合在一起,銳意將山水細流及波濤滾滾的聲勢和動態藝術性概括起來,去歌頌祖國的壯麗山河。樂曲的引子和結尾的氣氛都見凝重、嚴峻和肅穆,用以顯示高山峻巔和雲霧繚繞的宏偉情景,一如詩人於《詠三峽》所說的:

 

峨岷高萬丈,夔巫鎖西風,

江流關不住,眾水盡朝東。

— 陳毅

 

* 此曲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相傳為伯牙所作,言其志在高山,仁者之樂也;志在流水,智者之樂也。最初《高山》、《流水》本為一曲,至唐代才分作兩曲,至宋代又分為若干段數。明清以來經不少古琴家的加工,更臻完美,可說是中國歷代古琴家的集體創作。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並於 1986 年 9 月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和平之歌」音樂會作首演,客席指揮葉惠康。

 

 

中樂百首精選

25-26/9/2020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滇西土風三首》
郭文景

《滇西土風三首》的寫作時間跨度為15年,第一、二樂章完成於1993年,1994年3月由香港中樂團首演,第三樂章完成於2008年底,2009年2月作首演。這部作品的最終完成,要感謝香港中樂團總監閻惠昌先生的耐心、寬容與堅持。

 

第一樂章:阿佤山

樂曲以強烈尖銳的打擊樂器和彈撥樂指甲彈面板的特殊音響效果開始,渲染出原始的氣氛。在廣板之後,轉入沉重蒼涼的慢板,古老沉鬱的旋律在弦樂和大笛間交替出現。其後是憂鬱如歌的行板段落,樂曲在陳述與發展中一直保持著節奏的凝重質感,這一沉重的行進感從極弱推進到極強,在高潮中結束這一樂章。

 

佤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盟、滄源、孟連三縣山區,地處於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山巒重疊,平壩極少,被稱為阿佤山。佤族信仰一種萬物有靈的自然宗教,有殺雞、殺豬、剽牛祭鬼的習俗,並把木鼓作靈物崇拜,故有「砍牛尾巴」和「拉木鼓」的原始宗教活動。

 

第二樂章:基諾舞

本樂章並非輕盈歡快的舞曲,而是質樸沉穩的小快板,顯示出山民獨特的氣質。中間部分是較自由的山歌風樂段,由三支洞簫在三個不同的調性上演奏,之後又轉入小快板,並逐漸淡淡消失。

 

基諾族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區,是當地古老的原居民,從事農業為主,種茶歷史悠久,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過去盛行祖先崇拜,信仰萬物有靈,亦尊奉諸葛亮,宗教活動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

 

第三樂章:祭祀—火把—烈酒

這一樂章並不單一描寫某個民族,而是描寫雲南各民族都有的生活場景。樂曲著力表達的是那些與自然和諧相處並融為一體的人民所特有的豪放與粗獷的氣質。


— 郭文景

 

* 《滇西土風三首》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第一、二樂章於1994年3月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的「雲南寄情」音樂會中首演,指揮福村芳一。第三樂章於2009年2月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樂旅中國3-郭文景的中樂世界」中作世界首演,指揮閻惠昌。

 

上海世博會 - 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音樂會預演

8/5/2010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月兒高》(選段)
彭修文
古曲

「第四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 比賽曲目(複賽)參考錄音

 

這首民族管弦樂曲,自1960年寫作出來後,很快受到聽眾的佳評。數十年來,海內外民族樂團(包括一些較大的業餘民樂團體)都演奏過。美籍華人著名音樂家周文中先生曾著文評論過。這是一首很有影響的民族管弦樂曲。

 

樂曲取材於《華氏琵琶譜》中同名樂曲。音樂描繪月亮從東海升起到沒於西山的過程和月光下的太平世界種種景色。音樂抒情典雅、激動雄渾兼而有之,充滿中國音樂的古典美。

原曲為十一段,經作者剪裁為九段的合奏曲。

 

曲譜初見於清嘉慶年間(1814)榮齋所編的《弦索備考》中。後來華氏《琵琶譜》(1819)中的《月兒高》一曲(又名《霓裳羽衣曲》),已有十二段,且將原來各段曲牌名改為抒情寫景的小標題,彭修文在改編此曲時(1961)略有刪改而成九小段:(一)海島冰輪;(二)江樓望月;(三)海嶠躊躇;(四)銀蟾吐彩;(五)秋露滿天;(六)素娥旖旎;(七)皓魄當空;(八)銀河橫渡;(九)玉宇千層。

 

按照中國人審美觀偏愛的「起、承、轉、合」的邏輯,樂曲意境分四個層次:「起」部有「海島冰輪」、「江樓望月」、「海嶠躊躇」,音樂彷彿月白風清,江樓歌吟的水墨畫;「承」部是「銀蟾吐彩」、「秋露滿天」、「素娥旖旎」三段,優美的主題作了大幅度伸展的自由變奏,音樂的律動更為自由和多彩;「轉」是「皓魄當空」、「銀河橫渡」,旋律具有傳統歌舞音樂的特點,使人聯想起飄飄欲仙的舞姿;改編者刪除了原曲中「蟾光炯炯」、「玉兔西沉」兩段,僅以「玉宇千層」作為「合」的部分。這種類似中國畫「留白」的手法,更加打開了人們想像的空間,神秘浩渺的月河賦予人們無邊無盡的幻想。

 

樂曲風格淡雅,據該譜「顧曲須知」所述:意在描繪烘雲托月的景色。

 

 

向大師致敬—彭修文逝世20周年紀念音樂會

9/12/2016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圓來緣去》(香港中樂團委作)
莫健兒

「第四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 比賽曲目(複賽)參考錄音

 

此曲為香港中樂團委約作品,為介紹香港圓玄學院而創作。

 

圓玄學院是香港的宗教聖地,寺院的思想內容廣博且形式多樣,兼容儒、道、佛三教。寺院包羅萬象的研修內容使我在創作此樂曲時能自如地選擇古今中外的音樂素材,跳脫一種宗教的思維定式,透過拼貼及並置的手法,把各種素材加以提煉及發展。

 

在樂曲中,由三組管樂環環相扣通過迴環方式演奏而成的「圓」是其中的重要音樂素材,「圓」內部音樂素材的融合以及與外圍音樂素材的碰撞最能彰顯到樂曲在色彩上的混合與對比;而在樂曲的最後,不同的音樂素材在完成了自身的起承轉合之後結束演奏,樂曲的素材慢慢遞減,直到最後一種素材慢慢消逝-緣起緣去。

 

我並不鼓勵聽眾在聆聽此樂曲時去刻意觀察樂曲中究竟表現出了多少儒、釋、道的哲理精神。反之,若從不同配器勾畫出的色彩,各素材交織下帶出的張力以及整體曲式運用產生的起承轉合等方面來欣賞,會更貼近此樂曲的創作意圖。

 

-   莫健兒

 

 

《香港作曲家當代中樂品選輯》

2015年4月28-29日及5月1目

沙田鄉議局大樓大劇院

指揮:閻惠昌

《春江花月夜》
古曲
秦鵬章、羅忠鎔

「第四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 比賽曲目(複賽)參考錄音

 

原名《夕陽簫鼓》、《潯陽曲》等,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覲文首次將此琵琶曲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猶如一幅水墨淋漓、神采飄逸的山水長卷,樂曲繪聲繪影地描畫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第一段:「江樓鐘鼓」,夕陽伏春江,熏風拂漣漪。第二段:主題在上四、五度上自由模進,表現了「月上東山水中天,風迴曲水花搖曳」的意境。第五段音樂時而深沉醇厚,時而輕柔透徹,「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景色映現而出。在一段如歌的旋律之後,速度加快,白帆點點、漁歌陣陣。第七段由慢而快、頓挫鏗鏘的音型模進,恰似漁舟破水、波瀾拍岸的動態。第九段是全曲高潮「欸乃歸舟」,複線式遞升的旋律由慢漸快,由弱漸強,表現「欸乃」櫓聲中,歸舟回港的畫面。「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春無涯、水無涯、歌無涯、夜更無涯……

 

詩.樂.畫

20-21/11/2009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跨媒體

音樂養心 – 理論教學

天真園、香港中樂團製作

主講:邢啟林

健康歌 – 五指概念的理論教學

天真園、香港中樂團製作

主講:邢啟林

健康歌 – 五指動作教學示範練習

天真園、香港中樂團製作

教學示範:天真園導師

音樂:選自《極》︰第二樂章《源》及第六樂章《真》  

作曲:伍卓賢

演奏:香港中樂團

健康歌 – 純音樂練習

天真園、香港中樂團製作

教學示範:天真園導師

音樂:選自《極》︰第二樂章《源》及第六樂章《真》

作曲:伍卓賢

演奏:香港中樂團

太極動功五行 – 教學示範

天真園、香港中樂團製作

教學示範:天真園導師

音樂:選自《極》︰第二樂章《源》及第六樂章《真》

作曲:伍卓賢

演奏:香港中樂團

太極動功五行 – 練習版本

天真園、香港中樂團製作

教學示範:天真園導師

音樂:選自《極》︰第二樂章《源》及第六樂章《真》  

作曲:伍卓賢

演奏:香港中樂團

太極十三勢 – 理論講解

天真園、香港中樂團製作

主講:邢啟林

太極十三勢 – 教學示範:掤、捋、擠、按

天真園、香港中樂團製作

教學示範:邢啟林  

音樂:選自《極》︰第二樂章《源》及第六樂章《真》  

作曲:伍卓賢

演奏:香港中樂團

太極十三勢 – 教學示範:採、列、肘、靠

天真園、香港中樂團製作

教學示範:邢啟林  

音樂:選自《極》︰第二樂章《源》及第六樂章《真》  

作曲:伍卓賢

演奏:香港中樂團

太極十三勢 – 教學示範:進、退、顧、盼、定

天真園、香港中樂團製作

教學示範:邢啟林  

音樂:選自《極》︰第二樂章《源》及第六樂章《真》  

作曲:伍卓賢

演奏:香港中樂團

太極十三勢 – 完整版示範

天真園、香港中樂團製作

教學示範:邢啟林  

音樂:選自《極》︰第二樂章《源》及第六樂章《真》  

作曲:伍卓賢

演奏:香港中樂團

音樂練功

天真園、香港中樂團製作

音樂:選自《極》︰第二樂章《源》及第六樂章《真》  

作曲:伍卓賢

演奏:香港中樂團

《夏之颯沓》

「立夏,斗指東南維,萬物至此皆長大。」

 

《夏之颯沓》是香港中樂團以立夏為題的新曲,是樂團「二十四氣節」中樂MV系列的完結篇。

 

孟夏草長,花開五月,氣候交節,雷雨增多,萬物又茂密繁衍,夏天就是有著多變的基因。《夏之颯沓》以多變的節奏轉換及不同樂器音色與張力的強烈對比展現了立夏的多樣性,時而生機處處,時而風吹雷打,亦不乏雨過天晴,微風送爽之境。MV運用微距攝影手法把樂器近距離置於鏡頭前。此曲另一特色是引用了不同傳統樂曲的著名樂句,有《青梅竹馬》、《龍飛鳳舞》、《陽關三疊》等。

 

MV引用了一些在「二十四氣節」系列其他三輯MVs及「中國節慶」MV系列出現的特色視覺元素, 以貫串中國傳統為題作總結。歡迎大家登上www.hkconetconcerthall.com重溫這些MVs。

 

藝術總監:閻惠昌

作曲監製:伍敬彬

導演:張傑邦

環保二胡:徐慧

環保高胡:黃心浩

環保中胡:李曉丁

環保革胡:董曉露

環保低音革胡:黎偉

揚琴:李孟學

箏:付子妃

高音嗩吶:馬瑋謙

中音嗩吶:關樂天

敲擊:陸健斌、廖倚苹、梁正傑

「中樂伍行」第五輯—陸健斌(火)

「中樂伍行」採用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概念,把五位演奏家-馬瑋謙、陳怡伶、徐慧、趙太生、陸健斌連繫起來。

 

系列最終回「火」的主廚由香港中樂團敲擊首席陸健斌擔任,獻上充滿節奏和動力的火熱惹味菜式。前菜是由陸健斌聯同中樂團樂手們生動演繹現代鐃鈸三重奏《戲》(選段),而頭盤則是陸健斌一人分飾多角合奏出自己的作品《四象和合》。主菜是香港中樂團演出的《太陽》(選自《龍年新世紀》第一樂章),當中由陸健斌和黃宣寧擔當主奏,以各種中西敲擊樂,能量滿滿地表達了太陽象徵着信念和力量的主題。至於甜品就奉上MV的製作花絮,為這次音樂體驗輕鬆作結。

《春韶轉》
伍敬彬

立春 · 春木之氣始至

煦色韶光 · 寒氣遇春風而散

斗轉律回 · 萬象始更新

 

香港中樂團的新曲《春韶轉》以立春為題,是樂團「二十四氣節」中樂MV系列的第三回。

 

立春是在二月初,為二十四氣節之首。此時,大地正隨着逐漸暖和的日照而慢慢從濃冬蘇醒。香港中樂團小組在《春韶轉》中是演繹了冬去春來、萬象更新的美妙轉化,而MV的裝置藝術和美術設計也點出了初春的日光和大自然開始復甦的意境。

 

藝術總監:閻惠昌

作曲:伍敬彬

導演:張傑邦

媒體藝術裝置:張翰謙及XCEED團隊

小阮:葛楊

中阮:吳曼翎

大阮:許子薇

梆笛、簫:林育仙

高音笙:陳奕濰

低音笙:魏慎甫

敲擊:廖倚苹、陳律廷

「中樂伍行」首輯—馬瑋謙(金)

「中樂伍行」採用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概念,把五位演奏家-馬瑋謙、陳怡伶、徐慧、趙太生、陸健斌連繫起來。首輯以嗩吶為主題,五行屬「金」,由樂團嗩呐首席馬瑋謙化身主廚,為大家帶來四道菜餚、四重享受!從前菜、頭盤、主菜到甜品都各有特色,讓觀眾在每個環節都獲得別開生面的藝術享受。

前菜是生活化的輕鬆短片,讓觀眾由淺入深,不由自主地投入到「中樂伍行」的氛圍中。頭盤則是樂團小組的演出片段,屬篇幅不長的開胃小品。主菜部分是大型樂團的合奏片段,演奏的都是正規的經典曲目。最後亦不忘奉上甜品,讓觀眾重溫拍攝花絮,一再回味。

「中樂伍行」第二輯—陳怡伶(水)

「中樂伍行」採用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概念,把五位演奏家-馬瑋謙、陳怡伶、徐慧、趙太生、陸健斌連系起來。  

 

第二輯中,所挑選的曲目均跟花、水等大自然景物有關,五行屬「水」。由陳怡伶化身主廚,以小阮及柳琴為大家帶來四道菜肴、四重享受!先由「阮咸家族」獻上前菜、再奉上頭盤 -《搖著槳的茉莉小六》(選段)、緊隨其後是特色主菜 - 《柳琴協奏曲 - 天地星空》(選段)、最後以精緻甜品 - 製作花絮作結,讓觀眾在每個環節都獲得別開生面的藝術享受。

 

前菜是生活化的輕鬆短片,讓觀眾由淺入深,不由自主地投入到「中樂伍行」的氛圍中。頭盤則是樂團小組的演出片段,屬篇幅不長的開胃小品。主菜部分是大型樂團的合奏片段,演奏的都是正規的經典曲目。最後亦不忘奉上甜品,讓觀眾重溫拍攝花絮,一再回味。

「中樂伍行」第四輯-趙太生(土)

「中樂伍行」採用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概念,把五位演奏家-馬瑋謙、陳怡伶、徐慧、趙太生、陸健斌連繫起來。

 

第四輯由樂團三弦首席趙太生化身主廚,為您帶來滋潤心靈的音樂饗宴。作為前菜,趙太生為我們帶來《吹彈拉打、無所不會!超能力》;頭盤是三弦獨奏的《河南大調曲子:板頭十八板》,感受河南風味;主菜是三弦彈唱與樂隊《黑土歌》,以「東北的黑土搖滾」訴說黑土地的故事;到了甜品,我們以幕後花絮,看到趙太生輕鬆幽默的一幕。

《立秋見影》
伍敬彬

香港中樂團「二十四氣節」中樂MV系列的第一炮 —《立秋見影》— 以中樂與機械臂的對話迎接秋天的來臨。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立秋是北半球地區由陽轉陰之時分,象徵着太極八卦的宇宙秩序。《立秋見影》既蘊含古曲《陽春白雪》和江南地方小曲《紫竹調》的元素,同時亦充滿現代感。這個傳統結合現代的化學作用,也透過結合藝術與科技、機械與傳統樂器的張力在MV裏添上更加豐富的層次。


藝術總監:閻惠昌

作曲:伍敬彬

導演:張傑邦

機械裝置、媒體藝術:梁基爵

美術指導、佈景設計:Point Studio

監製:呂婉娉

攝影師:劉子健

燈光師:馬沛全

琵琶:張瑩

三弦:趙太生

小阮:葛楊

中阮:馮彥霖、吳曼翎

大阮:劉若琳

環保低音革胡:陳嘉汶、譚舒翹

《冬之藏引》
伍敬彬

立冬,冬之伊始,萬物收藏也。

 

傳統上中國人有秋收冬藏之概念,香港中樂團與創作團隊以二十四節氣中之【立冬】此節氣為題獻上最新MV《冬之藏引》。

 

作曲家借用了古曲《梅花三弄》及著名東北民歌《月牙五更》的部分樂句來構作此曲的旋律,充滿蒙古大漠樂風的獨奏部分由樂團的環保革胡首席董曉露擔綱;而特別為此曲而設計與中樂演奏互動緊扣的媒體藝術裝置:機械黃豆投射器與鑊型收集儀器;再配以電影感極重的畫面與鏡頭設計。美術指導在設計上楺合了蒙古風與太極四象五行之概念,加上由本曲主旋律編譯的古琴(減字)譜,再經由書法家及雕刻家之鬼斧,隱現於影片中。此MV由中樂樂器、演奏家、互動媒體裝置合演的藝術精品能讓觀眾感受到【冬始, 蟄蟲伏藏, 貯糧之儲藏】超現實節氣感覺。

 

藝術總監:閻惠昌

作曲:伍敬彬

導演:張傑邦

媒體藝術裝置:張翰謙及XCEED團隊

環保中胡:李曉丁、萬芸安、韓婧娜

環保革胡:董曉露、安悅、吳帆、張天進

環保低音革胡:齊洪瑋、陳嘉汶、黎偉、譚舒翹

揚琴:李孟學

《龍船》
伍敬彬

香港中樂團推出一系列以中國節慶為題的中樂MV!抗疫期間避免聚集,適逢端午節,雖不見龍舟競渡,卻聞HKCO《龍船》MV面世。賽龍舟是流傳千百年的傳統習俗,更有著驅瘟避疫的深層意義,所以樂團特別委約香港作曲家伍敬彬創作《龍船》,由樂團演奏家傾情演繹,加上年青導演張傑邦聯同本地攝製團隊製作《龍船》MV,以聲畫祝願大家平安、健康,共渡端午佳節!

 

藝術總監:閻惠昌

作曲:伍敬彬

導演:張傑邦

《追月》
伍敬彬

香港中樂團推出一系列以中國節慶為題的中樂 MV!繼網上大熱《龍船》後,為大家送上《追月》。樂曲展示了中國彈撥樂器時而古雅時而現代,運用微距鏡頭拍攝。全曲分〈迎月〉、〈賞月〉、〈追月〉。「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

 

祝願大家月圓人團圓,中秋節快樂!

 

藝術總監:閻惠昌

作曲:伍敬彬

導演:張傑邦

揚琴:李孟學

小阮:葛楊

琵琶:張瑩、邵珮儀

中阮:馮彥霖、吳曼翎

大阮:劉若琳

秦琴:黃璿僑

三弦:趙太生

箏:李婷婷

敲擊:陸健斌

《冬日》
伍敬彬

中樂 MV《冬日》用微距鏡頭及高清錄音手法讓樂團創製的「環保胡琴」與遠古的禮器「玉磬」出現在現代作品之中。以多於千條音軌多角度收錄及拍攝,把環保胡琴的特有質感,更厚實而更明亮的音色,精細無遺地重現在觀眾前。祝願大家冬至快樂,身體健康!

 

藝術總監:閻惠昌

導演:張傑邦

作曲、監製:伍敬彬

混音:Frankie Hung

環保二胡:張重雪、徐慧

環保高胡:黃心浩

環保中胡:毛清華

環保革胡:董曉露

環保低音革胡:齊洪瑋、陳嘉汶(只參與錄音)

玉磬、編磬:黃宣寧

----------------------------------------------------------

玉磬、編磬與環保胡琴六重奏《冬日》串播著中華文化 DNA 中遺留關於「冬至」、「寒冷」及「家」的名曲及名句,先讓觀眾感受北風將至的冰冷孤寂及後與家人圍爐吃湯圓般的溫暖,形成寒冷和暖強烈對比的一幅音樂意識流。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此中樂 MV用微距鏡頭及高清錄音手法讓樂團創製的「環保胡琴」與遠古的禮器「玉磬」出現在現代作品之中。畫面及音質上,鮮有如此細緻錄音、混音及拍攝的中樂作品。用多於千條音軌多角度收錄及拍攝,把環保胡琴的特有質感,更厚實而更明亮的音色,精細無遺地重現在觀眾前。MV 中用到微距鏡頭鋭意窺探弦線、弓毛與松香之間的摩擦,以及聚脂纖維琴膜如何振蕩出完美音色的重要關鍵。

 

此外,從唐代一直廣泛通用到近代戲曲的工尺譜亦隠藏於本片,此乃根據近代粵劇工尺譜標示本曲的骨幹旋律於畫面中,隱喻現代與傳統密不可割的先天關係。

 

環保胡琴系列:http://www.hkco.org/tc/Instrument-Rd/Eco-Huqins.html

 

*玉磬(古名特磬):皇帝祭天祭祖時奏的璧玉製的敲擊樂器,為八音中的石音,與編磬、編鐘一樣是從先秦宮廷音樂裡已經廣泛流傳的禮器。

《大龍鳳》
伍敬彬

【燈棚龍鳳起祥氤,萬紫千紅天下春】

 

80盞年燈高掛,映照80位音樂家與兩獅薈萃,俯瞰著由編鐘、絳州大鼓及32種吹彈拉打樂器砌成的龍騰虎躑之勢。《大龍鳳》旋律以粵音朗讀不同賀年句的音調而譜寫成,當中隱含著不少賀年名曲,儼如張貼著一幅幅有聲有畫的音樂揮春。

 

導演:張傑邦

 

作曲、監製:伍敬彬

 

備註 1:編鐘乃青銅製禮器,鮮露於鏡頭前,興於周而盛於春秋戰國至秦漢,古時是皇帝祭天等儀式才奏的敲擊樂器。畫面中的編鐘全套26件52音,重約1.6噸,乃香港中樂團根據1978年湖北省出土的曾侯乙編鐘為藍本訂製的複製品。

 

備註 2:畫面中的建鼓為香港中樂團特別訂製的山西絳州大鼓,直徑 1.3米,深度1米,鼓皮、鼓身特別堅硬,聲音低實。

 

備註 3:畫面所有胡琴全用上香港中樂團研發的環保胡琴。

音樂會

「維港夜色 母港首航」

《花好月圓》 黃貽鈞曲 彭修文編曲

 

《太平山下不夜城》(選自《四季》:夏之夜) 彭修文曲 

 

《送我一枝玫瑰花》新疆民歌 黎錦光編曲 黃曉飛改編 

 

《將軍令》(《男兒當自強》,電影《黃飛鴻》配樂) 古曲 潘耀田編曲 

 

《彩雲追月》 任光曲 羅偉倫編曲 

 

《春頌》 伍敬彬曲 

 

維港夜色母港首航 

10/3/2023 

名勝世界壹號直昇機坪 

指揮:閻惠昌

湖北武漢香港周 —「琴台.江城.水之聲」音樂會

香港中樂團由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親自指揮,為武漢觀眾演繹5首精彩作品。音樂會以香港作曲家伍敬彬的《春頌》作開篇,緊接彭修文大師的套曲《十二月》,呈現四時運行、生生不息的景象。當代著名作曲家郭文景的《滇西土風三首》,描寫雲南各族風土人情,沈穏質樸到豪放粗獷,兼而有之。琵琶首席張瑩演奏趙季平的《第二琵琶協奏曲》,凝煉的音樂線條、蘇州評彈的音韻躍然而出。壓軸《水之聲》以古琴演奏呼應琴台,在武漢的大江大湖上,展示水的壯闊力量。

 

《春頌》     伍敬彬曲

 

套曲《十二月》(選段)     彭修文曲

 

《滇西土風三首》     郭文景曲

 

《第二琵琶協奏曲》     趙季平曲

琵琶:張瑩

 

交響音畫《水之聲》     閻惠昌曲

古琴:安悅

 

「琴台.江城.水之聲」音樂會

17-18/2/2023

武漢琴台音樂廳室內樂廳

指揮:閻惠昌

琵琶:張瑩

「九千年的邂逅」

土耳其位於歐、亞、北非、中東交界的心臟地帶,千年以來均為各地商貿物流的重要樞紐。「絲路樂行」系列首站將聚焦此東西文明的窗口,骨龠演奏家、理論家暨國家一級演奏員劉正國,將從中國賈湖新石器遺址,帶來九千年前的骨龠古風。樂團更邀請了波斯及土耳其傳統作曲家古斯.愛簡拿 (Kudsi Erguner) 及其室內樂小組,還有國際樂壇首屈一指的現代派笙演奏家吳巍,共同展現各地民族音樂的魅力。

 

 

九千年前中國賈湖新石器遺址出土的骨龠仿古現聲:

七孔骨龠(1986 年第一批出土)示範

二孔骨龠(2001 年第二批出土)示範             

 

六孔骨龠(1986年第一批出土)   《原始狩獵圖》        錢兆熹曲 

骨龠:劉正國

小笛:朱文昌

 

雙筒吹律        《梅花三弄》            許翔威編曲 (香港中樂團委編/首演)

雙筒:劉正國

笙:魏慎甫

 

《土耳其傳統樂隊小組音樂》 

一、「Mahur」木卡姆前奏曲

二、「Huseyni」木卡姆前奏曲

三、「Acem Aşiran」木卡姆前奏曲

演出:古斯.愛簡拿樂團

 

土耳其傳統樂器與樂隊        《中土情緣—由草原到皇宮》        古斯.愛簡拿、周熙杰曲 (香港中樂團委作/世界首演)

第一部分:成吉思汗.東西之旅

第二部分:期望行旅

第三部分:銀樹泉

第四部分:魅力行旅

第五部分:給後世的回憶

 

笙與中樂團幻想曲    《絲綢之路—馬可波羅之旅》        恩約特.施耐德曲 (香港中樂團委作/世界首演)

一、往撒馬爾罕的路/回顧一:馬可波羅的夢

二、在帕米爾高原冒險/回顧二 

三、橫過塔克拉馬干沙漠/回顧三 

四、來自蒙古的征服者忽必烈汗/回顧四 

五、美麗的杭州/回顧五

六、道別與終曲

笙:吳巍

 

骨龠、土耳其傳統樂器與樂隊        《邂逅》        陳明志曲   (香港中樂團委作 / 世界首演)

第一樂段:遠古的迴響

第二樂段:青花瓷巧遇藍眼睛

第三樂段:我心在旋轉

第四樂段:中國婷.土耳球

骨龠:劉正國

笛子:孫永志

土耳其傳統樂器:古斯.愛簡拿樂團

 

 

九千年的邂逅

22/2/2019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指揮:閻惠昌

骨龠、雙筒:劉正國

笙:吳巍

演出:古斯.愛簡拿樂團

納伊笛/團長:古斯.愛簡拿

土耳其拉弦琴:尼瓦.奧茲簡

卡農琴:哈坎.管格什

彈撥爾:穆拉特.艾德米爾 

烏德琴:楊尼斯.高蒂斯

拉弦彈撥爾:米高利斯.高里瓦斯 

敲擊:法拉天.約金

 

香港電台製作

同聲抗疫—香港網上中樂節「新韻傳音」

香港中樂團於2020年創辦了「同聲抗疫—香港網上中樂節」,與業界「疫」境同心,與市民雲端連情。網上中樂節包括「新韻傳音」、「鼓舞人心」、「八音和鳴」三大範疇,獲得本地中樂作曲家、指揮、老師、鼓隊等的熱烈歡迎和嚮應,其中「新韻傳音」更徵集了不少青年作曲家有關抗疫題材的佳作。音樂會以5G直播形式,演繹「新韻傳音」獲選的優秀作品,以中樂激勵士氣,洗滌心靈。

 

香港作曲家抗疫題材作品

《洗之祭》   胡皓嵐曲   (世界首演)

 

《盼》   梁康裕曲 

     

《娑婆中婆娑》     梁柏希曲  (世界首演)          

 

曲笛、二胡和中阮   《花盛》   林俊熹曲  (世界首演)  

 

彈撥合奏   《微雨下的花瓣》     何旻軒曲  (世界首演)         

 

《深》     沈耀忠曲  (世界首演)     

 

《晨曦總會來臨》     林俊熹曲  (世界首演)    

 

《頌》     何旻軒曲  (世界首演)         

 

《同聲同氣同奏樂》     鄭靖楠曲  (世界首演)   

 

《攜手》     黃正彥曲             

 

同聲抗疫—香港網上中樂節
5G 4K直播音樂會
新韻傳音

18/12/2021

香港中樂團演奏廳

指揮:閻惠昌         

 

閱讀場刊:https://bit.ly/3xXQW4D

「華嚴十地」

《華嚴經》,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

 

因為經中的妙法像天空一樣寬闊無邊,只有圓滿的佛陀能夠完全證悟,所以叫「大方廣」。

 

而「華嚴」這個名字,則形容佛陀在過去當菩薩時,所修的一切善行,在成佛的時候,化作百千萬朶芳芳的群花,散佈在佛陀周圍,莊嚴著佛陀。

 

菩薩修行十地,即大乘佛教菩薩修行依次而進的十個階位。《華嚴經.十地品》是對菩薩修行十地階位的詳細敍述,因此對大乘佛教修行者有著重要影響。菩薩十地依次為「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為相應華嚴十地,是次演出特意從王宗賢作品《少林》中挑選適合的樂曲,並由多位作曲家編曲。樂曲整體以雄偉的敲擊樂為基礎,並採用西式旋律及和弦,配上中式樂器,演奏出猶如心跳般的音樂脈動,平靜安寧,莊嚴肅穆。

 

1. 歡喜地

2. 離垢地

3. 發光地

4. 焰慧地

5. 難勝地

6. 現前地

7. 遠行地

8. 不動地

9. 善慧地

10. 法雲地

 

「一念一花」5G 4K直播音樂會

慈山寺 x 香港中樂團 x 3香港

13/11/2021

慈山寺

指揮:閻惠昌

香港鼓樂節2020-「鼓王群英會」

一年一度擊樂好手雲集的盛會不在他方,就在香港鼓樂節!

 

歷屆「香港活力鼓令 24 式擂台賽」公開組中屢獲佳績的赤煉鼓樂團、本地太鼓團隊激鼓,為您帶來熱血沸騰、動感十足的精湛演出!香港小交響樂團敲擊樂首席周展彤世界首演樂團委約黃學揚創作的《萬壑圖》,而樂團敲擊演奏家黃宣寧以雲鑼獨奏《鋼水奔流》。

 

《赤煉組曲(第一章)》 梁正傑曲

 

《黃河船夫》 張列執筆 山西絳州鼓樂藝術團集體創作

敲擊:赤煉鼓樂團

 

《響天動地》 古立ケンジ曲 梁楚弼編曲

 

《新屋台》 傳統樂曲 梁楚弼編曲

 

《隨意》 梁楚弼曲

太鼓:激鼓

 

《合響》 赤煉鼓樂團、激鼓編作(世界首演)

敲擊:赤煉鼓樂團

太鼓:激鼓

 

雲鑼獨奏 《鋼水奔流》 徐景新、李作明、黃啟權曲 錢國偉編曲

雲鑼:黃宣寧

 

敲擊與樂隊 《萬壑圖》 黃學揚曲 (香港中樂團委作/世界首演)

第一樂章:千巖萬壑

第二樂章:萬古長春

敲擊:周展彤

 

敲擊與樂隊 《鼓樂澎湃VII.1020》 周熙杰曲

觀眾、演奏家與樂團互動演出

 

 

香港鼓樂節2020

鼓王群英會

31/10/2020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周熙杰

敲擊:周展彤

敲擊:赤煉鼓樂團

太鼓:激鼓

雲鑼:黃宣寧

 

閱讀場刊:https://bit.ly/3vWC2fS

「心樂集—向樂壇前輩致敬」

集指揮家、作曲家與教育家於一身的曾葉發教授,30年來推動香港當代的音樂發展不遺餘力。今次,他親自執棒香港中樂團小組,展現頂尖作曲家獨特多元的音樂面貌,包括他的小合奏《靈界》、香港中樂團委作、世界首演的九人中樂合奏《天問》,以及周文中、林樂培、荷西•馬斯達的作品等。

 

給六件傳統中國樂器 《絲竹蒼松》 周文中曲

 

小合奏 《靈界》 曾葉發曲

 

九人中樂合奏 《天問》(香港中樂團委作/世界首演) 曾葉發曲

 

洞簫、鋁板琴與胡琴四重奏 《平常心》  林樂培曲

 

中樂合奏 《水仙花》 林樂培曲

 

中樂合奏 《南管》 荷西‧馬斯達曲

 

 

5G 4K直播音樂會

心樂集—向樂壇前輩致敬

27/11/2021

香港中樂團演奏廳

指揮:曾葉發

 

閱讀場刊:https://bit.ly/3nX6wKj

「八仙過海」
黃學揚

香港中樂團的音樂、現代戲劇的形體、傳統戲劇的說書人、不同的偶戲,還有獨特的沙畫,而演奏音樂的演奏家有時又身兼演員,要做型體動作,耍劍(那可是一把很不一樣的劍呢)、唱歌,甚至翻筋斗……以這種種元素構成的《八仙過海》是「跨媒體藝術」製作,是現代藝術發展將眾多不同形態類型的藝術融合在一起的潮流。

 

18-19/12/2010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製作:香港中樂團、香港話劇團

指揮:周熙杰 

作曲:黃學揚

導演/編劇:司徒慧焯 

演員:馮蔚衡 

舞台製作設計/戲偶創作:郭明儀

燈光及錄像設計:鄧煒培 

服裝設計:鄭文榮 

戲曲形體指導:洪海 

戲偶及沙畫師/木偶製作:海潮

戲偶師/木偶製作:鄺漢斌

戲偶師:蘇青鳳

管樂:郭雅志

簫:譚寶碩

笛子:林育仙

二胡:徐慧

「八仙過海-前傳」
黃學揚

如果說《八仙過海》是家喻戶曉的中國民間故事,那麼前傳的創作實為幻想力的考驗。在《八仙過海-前傳》的演出中,經招募獲選的小演員將會飾演八仙的角色,以稚子的思維想像成為神仙真的會快活無比麼?成仙以前又要歷經多少像八仙之一呂洞賓有過的金錢、親情、道德等等的非常試煉?透過八仙的故事,更會帶出人類如何與自然萬物和諧共存的反思。

 

28-29/7/2012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製作:香港中樂團、香港話劇團 

指揮:周熙杰 

作曲:黃學揚 

導演/編劇:周昭倫

演員:姚潤敏 

主題曲填詞:岑偉宗

燈光設計:劉銘鏗

舞台及服裝設計:巫嘉敏 

多媒體設計:鄧煒培

乞丐/管:盧偉良

死神/二胡:徐慧

女子/笙:陳奕濰

老虎/大阮:劉若琳

老虎/笛子:林育仙

金條/三弦:趙太生

女子/嗩吶:羅行良 

女子/敲擊:陸健斌

小演員:吳珞辰、袁穎昕、陳語翹、張繕茼、曾昊晴、游熹楠、蔡暐彥、鄧家爵

香港周2021@廣州 —「春江・十面」

香港中樂團由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親自指揮,奉上一場酣暢淋漓的音樂盛宴。《將軍令》以傳統戲曲宏亮豪放的熱鬧場面打響頭鑼;接著《春江花月夜》呈上意境高邈的良辰美景,讓觀眾在詩情畫意中打開感官,進入生氣盎然、繪聲繪影,並由作曲家林樂培外孫──龍氏三兄妹童聲朗誦的《昆蟲世界》;最後由《十面埋伏》將湧動的情緒推至高潮。優美動人的樂曲,以熟悉的民樂聲音,帶觀眾遊走古今中西的曲式風格,印證樂團在傳承與創新的翹楚地位。

 

《將軍令》 古曲 彭修文編曲

 

《春江花月夜》 古曲 彭修文編曲

 

《昆蟲世界》 林樂培曲

一、勤蜂嗡嗡

二、蜻蜓點水

三、春蠶吐絲

四、穿花蝴蝶

五、昆蟲世界

朗誦:龍天允、龍天予、龍天恩

 

革胡、琵琶、笙、中阮與樂隊

《十面埋伏》 古曲 李滄桑、中國喜鵲改編 周熙杰中樂隊編配

環保革胡:董曉露

琵琶:張瑩

笙:陸儀

中阮:馮彥霖

「心樂集」 (2020)

由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於 1999 年創立的「心樂集」至今已踏入第二十一年,多年來通過公開徵曲、演出及討論,發掘及培育香港優秀作曲人才,並提供發表作品平台和交流機會。今年「心樂集」首次以5G網上直播形式,為大家呈獻六位入選本地作曲家-林俊熹、黃正彥、譚逸昇、梁騫仁、胡君裕及梁康裕的新作,展示年青作曲家的藝術魅力!

 

3/7/2020 (五)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小合奏 《幻蜃》 林俊熹曲

《恬靜一隅》 黃正彥曲

《月下美人》 譚逸昇曲

《古韻新音 — 幻雨、樂舞》 梁騫仁曲

《我夢見了沉沒的海》 胡君裕曲

《夜醒憶飛》 梁康裕曲

香港鼓樂節

敲擊樂協奏曲 《太陽》 (《龍年新世紀》第一樂章)
關廼忠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廿一世紀的第一年剛好是龍年,據說這樣的機會不是千載難逢而是三千年才會有一次,而我是這個機會的幸運兒。新的世紀帶給人們新的希望和期許,我想作為一個作曲家還是把自己的希望和期許化為音符吧!在這《龍年新世紀》中我用了中、西兩位敲擊樂的獨奏家擔任主奏,希望可以表現出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和魂魄。

 

樂曲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是〈太陽〉。太陽是光和熱的源泉,它也代表著信念和力量。第二樂章是〈月亮〉。月光如水,她讓人們寄托了無限的深情。第三樂章是〈星辰〉。閃閃的星光引人遐想,它給了無數賢者以智慧,它代表了機敏和希望。第四樂章是〈大地〉。大地是我們的母親,地球是全世界人們的家鄉。相信在新的世紀中地球會越來越小,而人們的心會越來越近。而這也就是我在新世紀即將來臨時的唯一祈望吧!

 

— 關廼忠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並在 1999 年 12 月 17 日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龍年新世紀」音樂會中作首演,客席指揮為關廼忠。

 

鼓王群英會

25/10/2019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周熙杰

敲擊:陸健斌、黃宣寧

中國鼓樂與樂隊 《秦王點兵》
景建樹
山西絳州鼓樂藝術團集體創作

本曲由本團集體討論,王寶燦、景建樹、淮海執筆。

 

西風急,號聲緊,鼓板鑼鈸將帶你步入1,300多年前的唐代演兵場,似見秦王李世民閱兵、點兵、練兵、出兵。樂曲以鏗鏘、雄健、激越、緊湊的鼓點,展示唐代將士揮師北伐,策馬挺進,擊鼓上陣,直搗敵營,再現了李世民點兵出征的宏偉氣魄和宏大場面。

 

本曲榮獲1992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決賽大獎、第二屆群星獎金獎。

 

— 山西絳州鼓樂藝術團

 

* 秦王是李父賜給李世民的封號。

 

鼓樂絳臨—鼓王群英會XXII

27/10/2017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周熙杰

敲擊:山西絳州鼓樂藝術團、赤煉鼓樂團

敲擊樂四重奏 《方圓芳源》
陳國平

《方圓芳源》是香港敲擊樂合奏團特地為「1997香港回歸音樂會」委約創作。樂曲名稱的四個字含有多層次的象徵與內涵意義。舉例來說,曲中所用的樂器基本上不是長方形就是圓形的;較具哲學意味的層次上來說,則可以是各種不同理解的意念思想同時運作時競發芬芳。在本作品中視覺及聽覺上的象徵和音色上的比喻屢屢出現。最明顯的莫如在樂曲的某一段內,中、英國歌的片段同時出現,並以同樣的和聲結構作二重奏式變化地進行。此外,香港的大都會文化本色,亦藉麻雀牌、東西方樂器和不同的音色,以及多種不同的音樂風格,如爵士樂、中國音樂及非洲音樂,顯示出來。

 

— 陳國平

 

港鼓飆聲

26/10/2018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周熙杰

敲擊:龍向榮、蔡立德、唐舜菁、蔡淑芬

《板祭》
崔秉三
韓國傳統樂曲

「板祭」在韓文中原意是「演出」,是農樂的一種,亦是一類集體娛樂活動,讓表演者與觀眾同樂。在這羣舞中,表演者頭戴「象毛」帽,上有長長的飄帶,可隨動作旋轉。表演者一邊用雙手奏樂,一邊舞動雙腿和身體,不斷作出來自軍事演習的隊形變化。

 

演奏小鑼的人叫「sangsoi」,是表演和舞蹈的指揮,頭上戴有會旋轉的帽子,那羽毛製的飾物稱為「bupo」;而鉦、長鼓和圓鼓的演奏者頭上旋轉的紙製裝飾則稱為「chori」。手鼓演奏者的帽子頂部也有較長的「chori」,有時可達十八米,演奏者還會在表演中打側手翻。

 

 

鼓王群英會XIX

24/10/2014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敲擊:韓國國立國樂院

冬巴克鼓與樂隊 《斷捨離之歌》(香港中樂團委編/世界首演)
穆罕默德‧利薩‧莫他薩維
趙俊毅
莉亞•芬克記譜

《斷捨離之歌》是一首關於從束縛裡解放自己的作品,述說一個令人鼓舞,如何戰勝過去找尋人生新里程的故事。新里程可能是一個個人的改變,一個集體的決定,一種新感覺,或者是一個前所未見的音樂構思;是關於當你知道必需要向前踏出一步的那一瞬間,縱然你知道你將會作出犧牲,某些改變將會帶來無可避免的痛苦。《斷捨離之歌》正是關於這些痛苦的分享,互相交流痛苦的原因,以及為甚麼我們需要離開心愛的種種。令這些痛苦既甜又苦的,就是我們的信念,離開就是為了某些更美好的東西:一個新發現,一個更平和的生活,無論你關心的是甚麼。

 

在眾多斷捨離的故事之中,還有穆罕默德‧利薩‧莫他薩維的冬巴克鼓。冬巴克鼓一向都是一種緊守常規的傳統樂器,但莫他薩維的冬巴克鼓卻不是以緊守傳統為依歸,它是關於想像、創新和演奏一些這種樂器從來沒有如此玩過的聲音。《斷捨離之歌》是用冬巴克鼓的鼓皮來奏響的。冬巴克鼓的振動令空氣擺動,接著一個又一個樂器開始共振。樂團的每一個聲音,從大氣高度以至大規模的低音貝斯,都是源自冬巴克鼓鼓面的一個小動作。

 

樂器編排的作用不單將獨奏的部分放大,還營造了作品的情緒,嘗試去創造一個跨越文化的音樂對話。

 

鼓王群英會

25/10/2019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周熙杰

冬巴克鼓:穆罕默德‧利薩‧莫他薩維

獅鼓與樂隊 《獅鼓樂飛揚》 香港中樂團委作/世界首演
梅廣釗

《獅鼓樂飛揚》是一首香港中樂團結合獅鼓和醒獅表演的作品。這作品是一幅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當代音畫。作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動感的香港和維港主題;第二部分是即場的獅鼓音樂,這部分演出還配合兩隻醒獅的表演;第三部分是經濟起飛的香港和維港主題重現;結束部分由香港中樂團配合現場獅鼓樂和醒獅表演。……繁華的香港、貨櫃碼頭、維港五光十色的霓虹燈飾等樂段分別把作品推向一個熱鬧繽紛的音樂結句。

 

— 梅廣釗

 

*此作品於 2018 年由香港中樂團委約,費用由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轄下的「CASH 音樂基金」贊助。

 

港鼓飆聲

26/10/2018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周熙杰

獅鼓:國際七星螳螂拳李錦榮國術總會

2003 香港鼓樂節—從 2003 年與市民創下健力士紀錄說起……

「歡雷並起,金鼓齊鳴,擊者陶然,聞者雀躍」2003 年SARS非典型肺炎肆虐,樂團創辦了「香港鼓樂節」,以激昂有力的鼓聲,與市民齊心協力,為香港注入動力和鬥志。踏入三月份,民政事務局與樂團會為大家帶來鼓樂節歴年珍貴片段,以隆隆鼓聲與你同心抗疫,大家加油! 

2003 香港鼓樂節—直徑3.45米世界最大中國鼓的源起

2003 年初夏,山西絳州鼓樂藝術團團長王秦安(已故)應邀帶領數十名絳州做鼓工匠南下,為香港鼓樂節製造了數百個中國大鼓,其中一面直徑達 3.4 米世界最大的中國大鼓,展示了鼓匠們造鼓的智慧和工藝,讓我們感受到傳承鼓文化的魅力。

2003 香港鼓樂節—為世界最大中國大鼓掛鼓皮、踩鼓皮、穿繩、繃鼓皮、釘鼓皮

要製成世界最大中國大鼓,當中的過程非常複雜,今集將為大家帶來掛鼓皮、踩鼓皮、穿繩、繃鼓皮、釘鼓皮的紀錄片段。

2003 香港鼓樂節—如何將一千多公斤的大鼓反過去繃皮

大鼓一邊的鼓皮已繃好,但如何把重一千多公斤的大鼓反過去另一面繃皮呢?片中除了可以看到鼓匠們反鼓的過程,亦可以看到大鼓的結構,展示了鼓匠們的工藝和功力。

2003 香港鼓樂節—閻學敏帶你睇世界最大中國鼓*最後製作過程

重一千多公斤的大鼓進入最後製作工序,當年擔任敲擊首席的閻學敏親自到工場監工,更為大家親述製作過程,片段難能可貴。大鼓送到維園裝組一刻,更是場面壯觀。

2003 香港鼓樂節—通宵於維園裝組二千多面中國鼓

2003 年 7 月 12 日,樂團於絳洲及蘇洲訂製的二千多面大、中、小鼓及扁鼓,浩蕩運抵維園,在藝術總監閻惠昌及行政總監錢敏華的帶領下,由敲擊組、行政部同事及工作人員群策群力、通宵達旦地擺放好,為開幕式做好準備。2003 年 7 月 13 日,樂團與三千多名香港市民成功創下健力士世界記錄,鼓動大家在非典型肺炎疫症後的激勵鬥志。

幕後花絮

閻惠昌與香港中樂團2023

2023櫻花盛開,樂團於8天內走過日本4個縣城(東京、札幌、兵庫縣、愛知縣),於多個星級音樂廳演出4場「閻惠昌與香港中樂團2023」音樂會!

 

 

31/3/2023   東京歌劇城音樂廳

2/4/2023     札幌音樂廳Kitara主廳

4/4/2023     兵庫縣立藝術文化中心主廳

6/4/2023     愛知藝術文化中心 愛知縣藝術劇場音樂廳

2020歐洲巡演花絮

2020年新春,樂團於18天內走過歐洲5個國家(瑞士、比利時、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的7座城市,於多個星級音樂廳演出7場「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

 

24/1 瑞士•琉森文化藝術中心

26/1 德國•波恩劇院

27/1 比利時•布魯塞爾藝術中心

30/1 德國•不萊梅施圖爾藝術中心

1/2 奧地利•蒂羅爾藝術節音樂廳

3/2 匈牙利•布達佩斯藝術皇宮

5/2 德國•德累斯頓藝術中心

香港中樂團「公司化」20 周年

香港中樂團於1977 年由前市政局成立,2001 年 4 月 1 日,由香港中樂團有限公司正式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接管香港中樂團。適逢「公司化」20周年,樂團首任理事會主席、資深理事會顧問徐尉玲博士太平紳士及現任理事會主席李偉強先生,與大家分享「公司化」的源起與目標。

青海國際水與生命音樂之旅 — 2008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主題音樂會

17/6/2008

中國青海貴德縣黄河岸邊

© 2022 香港中樂團 版權所有